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283章 煙霧彈 (1 / 2)

簡單理解,蘇制標準比美製標準多了一代,主要是蘇聯將美製標準中的第二代拆成了第二代和第三代。

另外,蘇制標準的一代機覆蓋範圍也遠遠大於美製標準的一代機。

除此之外,其他基本相同。

雖然劃分標準不一樣,不存在高低之分,但蘇制標準的分法要更為細緻一些。

大家要統一代別,也是為了能夠更好的區分,以及報導時不會混亂。

因為美製標準、蘇制標準不同,在報道同一款戰鬥機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兩種代別稱呼。

比如報道蘇27戰鬥機,有時候會報道蘇27戰鬥機是第三代戰鬥機,有時候則是會報道成第四代戰鬥機。

這種現象不僅僅存在於歐美,也存在於華夏。

美蘇兩國的劃代標準都非常清晰,也有典型的對應型號,但這兩種標準放至世界範圍內就不一定適合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歐洲地區。

歐洲共有三代戰鬥機生產國,分別是英國、法國和瑞典。他們的戰鬥機發展自成體系,技術水平和美蘇同時期的產品互有高低。

其中英國在戰後發展了大量亞音速噴氣式戰機,這些飛機從機炮時代一直過渡到導彈時代,而英國第一款真正的超音速戰機就直接進入了二代機範疇。80年代後出現的狂風戰鬥機是屬於一機多型的產品,包括截擊機、戰鬥轟炸機和戰術偵察機在內的三種型號,效能又介於美製標準的二三代之間,更接近蘇聯三代機的標準。

法國的達索家族基本可以類比舊美標,但是陣風戰鬥機相對麻煩。

瑞典的情況也很特殊,薩博公司在戰後發展了一共四代戰鬥機,其中薩博29和32雖然同屬亞音速飛機,但武器系統卻完全不在一個水平上;薩博35同時擁有超音速和兩倍音速的型號。薩博37出現較晚,同時具備美製標準二代機和三代機的多項屬性。

進入90年代後,歐洲地區又出現了‘雙風一鷹’這三劍客,由於出現較晚,技術水平相比美製標準中的三代機有了相當大的提升,但距離四代機又有不少距離,也因此歐洲人便自稱這是3.5代戰鬥機。

到了美國F22戰鬥機服役後,這種聲音開始越來越大,甚至連俄羅斯都借鑑。

比如這一次,俄羅斯為了將蘇35戰鬥機推向市場,有時候稱蘇35戰鬥機是四代半戰鬥機,有時候則是稱4.75代戰鬥機,就是要比歐洲人還要高那麼一點點。

便是華夏,其實也有自己的換代標準,跟美製標準比較近,但是又並非完全一樣。其中一代為亞音速和跨音速戰鬥機,代表機為殲5和殲6系列,這也是機炮為主的時代。二代為超音速戰鬥機,代表機為殲7和殲8系列戰鬥機,這也是華夏戰鬥機技術跨越發展的重要基礎。

第三代是高機動多用途戰鬥機,代表機是殲10戰鬥機和殲11戰鬥機。

第四代戰鬥機,則是處於機密狀態的殲20戰鬥機。

而因為媒體報道,在受到俄羅斯、美國、歐洲的影響,往往也會比較亂,有時候報道殲10戰鬥機、殲11戰鬥機是報道第三代戰鬥機,有時候則是報道第四代戰鬥機,然後有時候又是報道三代半戰鬥機。

現在各方砸磋商劃代標準統一,也是因為各種因素集合在一塊的。

當然,這並不影響著前來珠海航展的軍迷們的熱情。

畢竟這一款款武器裝備,近距離的感受,那是遠遠不是看雜誌、電視報道所能相比的。

這一次珠海航展,除了一款款武器裝備引起關注外,還有一些是未來武器概念的。

比如貴飛集團,便弄出一個飛機模型,表示這是在研製的第四代戰鬥機,上面還有各種指標。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