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處山區基地。
這裡是一支游擊隊,這裡的游擊隊有378人。
這裡交通非常糟糕,只能靠雙腿走路,或者用毛驢、騾馬作為運輸工具。
在阿富汗,毛驢、騾馬是重要的戰略資源,或者說是戰爭工具。
因為阿富汗,交通太差了,很多很多地方都沒有路,汽車是沒法走的,哪怕是坦克裝甲車,很多地方也無法通行。
毛驢和騾馬,便是最為重要的運輸工具。
阿富汗全國五分之四的國土是高原,由於連年戰爭,幾乎沒有像樣的公路,到處是崎嶇的山路和險惡的谷地。
而在阿富汗,上千年來,毛驢一直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無論是百姓生活還是士兵行軍打仗,毛驢總是隨行相伴。
個頭不大的阿富汗毛驢因其負重多、抗高寒、耐力強等優點,一直被公認為全世界最棒的毛驢。
阿富汗素有‘帝國墳場’之稱,在過去170多年裡,弱小的阿富汗能擊退強大的入侵者,小小的毛驢功不可沒。
第一個嚐到‘帝國墳場’滋味的是大英帝國。為了同沙俄爭奪這片中亞戰略要地,從1839年到1919年,英國對阿富汗3次用兵,每次都損兵折將,以失敗收場。武器裝備精良的英軍敗給武器原始的阿富汗軍民,一個重要原因是英軍適應不了那個山國的地形氣候,對騎著毛驢活躍於崇山峻嶺打游擊戰的對手,無計可施,無可奈何。
第二個吃苦頭的是蘇聯。到上上世紀70年代,蘇聯已基本控制了阿富汗的經濟命脈和軍政大權,將其當政者玩於股掌之上。但野心膨脹的蘇聯仍不滿足,一心想佔領阿富汗,打通進軍暖水的通道,實現當年沙皇要俄羅斯軍人‘到印度洋洗戰靴’的夢想。可惜蘇聯人也難免重蹈英軍的覆轍:山地作戰,機械化無用武之地。
有種誇張的形容:10輛坦克比不上一頭毛驢。
一位當年入阿富汗作戰的蘇聯老兵曾經這麼說過:一個只有毛驢的阿富汗抵抗戰士,比擁有3個士兵的蘇軍坦克更有戰鬥力。
第三個闖進‘帝國墳場’的是現在的美國,2001年,美國打響阿富汗戰爭。吸取英蘇在阿富汗的遭遇,加上鋒芒受挫,美國早早就對‘毛驢戰’高度重視。在地形與阿富汗相仿的美國內華達山脈塞拉山區建立‘騎驢學校’,教士兵在阿富汗作戰的關鍵技巧:如何騎驢。
在阿富汗則成立國民軍戰略投送中心,在那裡至少有20萬頭毛驢接受美軍魔鬼訓練,能聽懂雙語指揮。
可是沒有用,美國人終究是外來者,水土不服在所難免,遠遠比不上在這裡生存了幾千年的阿富汗人。
此時的山道上,十六隻毛驢和十隻騾正在前行著,往游擊隊基地而去。
每隻毛驢載著四箱手榴彈,而每隻騾載著兩箱子彈,還有其他生活物資。
到了基地後,游擊隊員們迅速的搬運。
總共六十四箱手榴彈,全部是木柄手榴彈,每箱30枚,總共1920枚,足夠游擊隊打一場大戰了。
子彈箱子共二十二箱,每箱子彈1440發,共31680發。
至於生活物資,足夠基地游擊隊兩三個禮拜用度。
這種阿富汗毛驢個頭只有1.3米,但是負重卻能高達80公斤,無論是揹負糧草輜重,還是扛上武器彈藥,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間小徑上總能如履平地。
在阿富汗山地作戰中,毛驢發揮著任何機械化裝備都無法替代的作用。
特別是在冬季,在阿富汗山地打戰,一頭毛驢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