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一個人的評價,常不來自他平日所作所為,而是他與你的親疏。
而在這個時代輿論不出於廟堂,而出自學校,讀書人對官員好壞論斷常十分片面。讀書人對朝廷命官好壞的論斷,常不是看你作了多少政績,而是是否禮賢下士,對他尊重與否。
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林延潮表現得足夠禮賢下士,遠遠勝過他才學,名聲以及政績。林延潮對讀書人的尊重,立即就能轉化為他的官聲,讓不少未見過面,只聞其名的三吳讀書人為他點贊。
雖說是談笑,但也不是全然一派其樂融融。
一名四十餘歲計程車子\'突施冷箭\'道:“狀元公,此去京師晉日講官,又更勝於臨瀛州,登玉臺了。”
臨瀛洲指得是中進生,登玉臺指進翰林院,這兩個都是讀書人最得意的事。這兩句話當然是吹捧林延潮了。
但這士子卻話鋒一轉道:“只是晚生奇怪,眼下江陵得天子器重,官員恩遇多授於其意,狀元公晉日講官,當屬江陵之意,但狀元公又乃王弇州門生。這得意於江陵,豈非又負於弇州。“
這話屬於當面點炮仗了,換了私下場合林延潮早就一句\'朝堂之事,爾也敢多問(關你屁事)\'呵斥過去了,但眼下大庭廣眾之下,林延潮卻不好責怪。
江南讀書人議政成風,對朝堂之事指手畫腳屬於家常便飯,就算是張居正下令禁天下書院,鉗制輿論也不管用。
再說這士子問得也不無道理,王世貞是文壇盟主,領袖二十年,江南士子各個奉他得文章為金科玉律,而林延潮是其門生,有提攜之恩,所受恩遇僅次於申時行。
但是張居正與王世貞不合,又眾所周知。
就林延潮而知,他們二人關係之前是很好的,兩人分屬同年,王世貞先後得罪了嚴嵩,高拱等權相仕途一直不順,但張居正卻對王世貞期許甚高,一直鼓勵對方。
所以張居正在位時,王世貞本該混出了頭的。就如同過去老朋友位居一品,你怎麼也得提攜我一把的意思。
可二人不知怎麼地,卻開始交惡了,王世貞之前一直是郎署官,希望能混到官拜尚書的地位。於是他明得暗得對張居正各種表示,但張居正卻沒有這個意思。
據說張居正用人更重實際,喜用幹吏勝過清流詞臣。
王世貞文章寫得好,但論政績卻沒有什麼突出的地方,故而張居正沒有提拔他的意思。
於是兩人就此交惡,主要還是王世貞怨張居正。
之前王世貞對張居正一直評價很高的,在張居正父親七十大壽時,還寫過賀詞,言語極其獻媚。不僅如此王世貞還把賀詞燒錄進自己文集,搞得江南讀書人人盡皆知。
但交惡後,王世貞將文集裡對張居正好話都刪了,還使勁說張居正的壞話。如張居正好女色啊,為了投其所好,福建巡撫譚綸獻房中術啊,戚繼光獻海狗腎啊等等,現今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都是從王世貞口裡冒出來的。
這也就是,對一個人的評價,不來自平日所為,而是他與你關係親疏的例子。
從這點來說王世貞蠻不厚道的,但對林延潮而言,管你外人怎麼評價,在我心底,王世貞大大是一個好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