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大明文魁> 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祖制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祖制 (1 / 6)

文淵閣。

林延潮於值房內接見,禮部尚書于慎行,國子監祭酒蕭良友,翰林院掌院事餘繼登,他們三人皆微微屈身坐於側席。

“既是議了這麼久,這兩京十三省的鄉試之事就如此定下吧!”林延潮呷了一口茶。

其餘三人都微微挺直背心:“謹遵閣老鈞命!”

林延潮笑了笑:“讓僕送一送諸公!”

夕陽於西,將紫禁城內外鍍上了一層金色。

但見餘繼登,蕭良有走在前面先行告辭,而林延潮,于慎行二人落在身後款款而談。

“治理天下,首在擇賢,何為賢也?不單單是士人之賢,譬如子貢范蠡,也是商之賢也,墨子魯班,工之賢也,神農嫘祖,農之賢也。讓百姓以賢為師,樹立風氣,讓四民平齊,正天下之本。”

于慎行道:“故而閣老以賢為師,運於科舉之中。”

林延潮點點頭道:“正是如此,今歲的鄉試,明年之會試,都是我入閣以來著手要辦的首先之事,要為國家多取些經世致用之才。”

“何為經世致用?就是不拘一格的人才。我們以往取士,書呆子取得太多,身為官員不識桑麻,不知匠造,不懂經濟,不通民生,這樣的官員不說他們能不能為官一任。只說不知如何通商惠工,又如何真正懂得何為四民平齊呢?這任賢之道,僅憑一個德字,不足以造福於百姓,還必須德才兼備啊。”

于慎行道:“閣老所言極是,能通商惠工就是經世致用,能經世致用方即是才。但是以往在會試中用經史並重擇才,已經引起不少非議了。又在鄉試之中放寬,恐怕下面的人又要起議論了,甚至引起士林反對。”

林延潮搖了搖頭道:“我也想讓天下讀書人多等一等,但時不我待。用事變法,非要有一幫能知經世致用的博才通才不可,而當今之士不如唐宋多矣。故而我才主張不僅是要於會試上,鄉試必須在策論上著重於經世致用,至少不亞於經義八股的分量,邊遠之地可以稍稍酌情,但兩京鄉試必須一寸不移。”

要知道明清兩朝經義取士,非常折磨讀書人。很多投機取巧之輩,都在鄉試會試的大題中用過去背誦的程文往上套。甚至出現了七道經義題蒙了七篇最後考中進士的例子。

考官對此不以為然,反而欣賞此子記憶力超群。而在童試中為了避免如此蒙題局面出現,只能考各種牛頭不對馬嘴的截搭題,所以與其如此倒不如擴大考試範圍。

不過林延潮在會試中的改革,還是遭到不少讀書人反對的,因為書籍很貴,很多貧寒考生除了四書五經又去哪裡買書拓展知識面。

清朝洋務運動後,有識之士也意識科舉取士之弊,也增加了策問題的分量。

當時有一題目,項羽拿破崙論,頓時考倒了一大片考生。

一位考生滿是疑惑地答曰,夫項羽乃拔山蓋地之雄,豈有一破輪而不能拿乎?非不能也,勢不必也……

今人看起來是笑話,但在當時卻不是,而作為一名官員,不敢說各個方面精通,但知識面一定要廣,對於各行各業,方方面面都要知道一些,最好還必須有快速學習的能力。

這不是單單用經義取士就可以培養出來的。

因此不少官員們就只能什麼事都交給科舉不行,卻能經世致用的師爺來辦了。但權力的託管,必是弊病叢生。

所以會試當初經林延潮改革,已經是一個經義策問並重的局面。

這些年會試策問題,考官們已是經常出一些真正經世致用,甚至於直指時弊的題目,一掃過去頭場七道經義題定去留的弊習。

現在赴會試的考生,就算蒙對前面七道經義題,但後面的策問題言之無物,就算經義題答得再花團錦簇一樣要罷落。經義定去留,策問定高下的科舉規矩一去不復還了。

而之前擔心考試範圍放寬導致貧寒讀書人落第局面並沒有發生,相反有志於進士的舉人,繼續在各間藏書豐富的書院中繼續深造,與師長同學切磋經世致用的學問,不少地方嬉遊散漫的學風甚至為之一改。

現在此策從萬曆十七年會試至今,其中也不是沒有反覆過,如萬曆二十二年時,林延潮不肯赴任大學士,朝野上下不少人打算廢除此法,重新回到純以經義取士的路線上。

林延潮曾致信給趙志皋,張位讓他們不可動搖,同時抱病出任禮部尚書的羅萬化也是不贊成,故而萬曆二十三年會試仍舊如故。

至今此策已經行八年,林延潮入閣後將會試這一套再推廣至鄉試之中。也就是說將科舉改革的物件從脫產讀書的舉人,再拓寬至脫產讀書的秀才身上。

別看這一步,已是從影響數萬人擴大至幾十萬人的命運。

于慎行聽到林延潮的解釋後歎服道:“我終於明白為何閣老當初所言,治國貴在長策,貴在綿綿用力,久久為功。這治國之道就必須循序漸進,一而貫之,於某不才,唯有全力去辦!”

林延潮放緩腳步道:“還有鄉試正副考官人選一定要慎之又慎,若所選考官不合適,不僅誤了國家的掄才大典,更不知誤了天下多少俊才。”

于慎行聞言從袖中抽出一個條子道:“此事我與餘掌院商議過了,對於考官人選預擬了一個名單,特來請閣老過目。”

林延潮看了名單上列著的翁正春,史繼偕,周如砥等名字,點點頭道:“果真都是德才俱佳,通變開明之士。”

林延潮將條子還給於慎行又道:“此外還有兩京十三省的卷子,禮部勘磨必須要嚴,無論正卷備卷草卷都不可少,若有通篇不知所云之詞,又能及第者,發現一例查辦一例,放出話給這些考官,就說若查出有鬻卷之事,本閣部必予以重究。”

“最後推舉上來的兩京十三省正副考官必須再經過內閣考試堪合,若不合意者一律罷落。”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