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大明文魁> 一千二十七章 你可知道番薯嗎?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一千二十七章 你可知道番薯嗎? (3 / 4)

“而當時在二人身邊,還有一人,此人才學不在朱陸二人之下,同時也是二人好友,這鵝湖之會也是由他一手促成。此人就是東萊先生(呂祖謙),東萊先生對二人辯論不作偏幫,更不作口舌之爭,只是提筆記錄,博採而後精思,看看能否有一二學以致用,而吾學取自東萊先生一門。”

“看吾看來,理學,心學,還是事功學,更往上說儒家,釋家,道家,法家,甚至華夏之學,狄夷之學,都不過是名相而已,只要覺得有用,取來用就是,正如這林子好看就行,與他是不是竹林何干?執著於名相,無疑於固步自封,學問怎麼有長進?是以我對學生們常言,讀百家書,成一家言,學問當以致用為知。”

聽了林延潮的話,張汝霖如醍醐灌頂,他現在終於明白為何離家時,父親一再交代自己,來京後前途上要聽岳父的話,但學問上要聽林延潮話的道理。

張汝霖當下心悅誠服,願意從於林延潮學習學問。

林延潮笑了笑道:“我公務纏身,不過有幾個不成器的弟子,若是你有意,平日從於他們讀書治經,印證長短,也是不錯。”

張汝霖欣然從命。

張汝霖走後,林延潮又拿起徐貞明的《潞水客談》讀了起來。

讀了這本書,林延潮方才知道,徐貞明之父名叫徐九思,對方也是官員一生清廉,並且是出色的循吏,他去世時上萬百姓前去拜祭。

至於這本潞水客談,林延潮還是很滿意的,雖有一些古人受時代限制的弊端,但瑕不掩瑜。

事實上,歷史上對這本書評家很好,談遷在他的明通鑑裡數度讚揚此書。

清人評價,終明代良策,無以逾此。

並且京畿屯墾是明清兩代一直要推行的政策,基本上都是參照徐貞明的路數來,但每次施政總是斷斷續續。

說回此書就是由張元忭親自作序,可見徐貞明與張元忭之間的關係。

書中的主張,大體與林延潮在歸德興修水利,不謀而合。

而林延潮興修水利的思路,是從現代而來,他的治下考城縣與後來蘭考縣地域差不多。

後世的***治蘭考時,就是採用引黃灌淤的辦法。

徐貞明則是實地考察從京師至西至北的地勢,指出有大量的荒地,以及斥鹵地,因缺乏水利灌溉而荒蕪。

並指出南糧北運完全依託於漕運,這運河就猶如人的咽喉,一旦食不下咽,就有噎死之危,所以與其用江南百姓辛苦種出的糧米來供給京師,不如在京實行屯墾,以解漕運之乏。

後來徐貞明的政見得到李植他們的賞識,於是被朝廷推舉為屯田御使,去年在京屯墾成績很好,僅在永平府拓田三萬九千畝,然後其他各府也有進展,發展的勢頭非常好。

但此舉如同林延潮在歸德治水時一樣,後期觸犯到官宦集團的利益。

當時林延潮在歸德時,如捏死螞蟻一樣,捏死了跳出來的趙家。可是歸德與京畿不一樣,作為歸德土著的趙家,跟天子腳下的皇親國戚,簡直是螞蟻與大象的區別。

申時行之前接連數疏給天子,可是連堂堂首輔都保不住徐貞明,就可以知道徐貞明到底得罪的是什麼樣的存在。

最後徐貞明一倒,京畿興修水利,屯墾荒田的工程,也就立即被朝廷叫停。

林延潮想到這裡,當下修書一封命家人將在京理已是待罪之身的徐貞明請至了家中。

徐貞明到時,已是夜晚。

他看見林延潮將自己所作的潞水客談翻至一半合在桌上,不由心底一動。

“草民徐貞明見過學士!”

林延潮點點頭,示意對方入座然後道:“徐兄聽你稱呼,你的辭官奏疏已經上了?”

徐貞明抬起頭,林延潮但見他兩鬢星霜,已是到了知天命的年紀,而眼底卻仍有一股少年人的倔強。徐貞明沉聲道:“告老還鄉的奏章已是上了,陛下馬上就會批覆了。”

林延潮點點頭道:“這麼說事已成定局了?”

徐貞明拱手道:“學士大人,你這一次來找徐某的原因,徐某心底有數,對於元輔上疏的相救之恩,徐某心底感激不盡,但此恩唯有來世再報,若要徐某改換門庭,換的保住仕途的機會,那就是有愧於李江都的知遇之恩,這一點請恕徐某不能辦到。”

林延潮失笑道:“你的回答,實在我的意料之中,其實元輔並沒有讓我招攬你的意思,倒是我愛惜你的才華。”

徐貞明搖頭苦笑道:“學士是讀了在下的拙作吧,誠為書生之見,實令學士笑爾。”

“確實為書生之見,但書生之見也並非沒有見地,能落在實處,切實有利於百姓,那就是事功,而不是書生之見了。你在京屯墾,百姓稱利,即說明你這本書寫的是對的,唯獨……”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