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勳踱步心想,耽誤了漕期就是大罪。現在付知遠押著漕船上京敘職,萬一從漕運總督那卸任,那麼明年耽誤了漕期,新任漕運總督必然追究的是他王承勳的責任。
想到這裡王承勳道:“你說得是,漕運文武兩院分職,向來是文督催,武督運,若是漕船回空遲了,就算是因河道淤積水淺之故,朝廷必然問責於本鎮,那麼依你之見當怎麼辦?”
督運參將當即道:“回稟大帥,而且眼瞅著就要過年,下面的官兵肯定也是著急回鄉。萬一河水凍住,那麼船更回不去了。”
“所以若是咱們出一筆錢,一面是派人疏通會通河的河道,一面將吃重的大船分小船分次運走。”
王承勳道:“這要多少銀子?為何不讓漕船回空時少帶一些私貨呢?”
督運參將面望王承勳哀聲求道:“大帥,還請大帥可憐可憐下面的弟兄。”
王承勳心軟下來,擺了擺手道:“繼續說吧。”
督運參將道:“錢財確實難辦,但為今之計唯有請沿河州縣代為疏通,弟兄們再想想辦法自己也湊一些。”
王承勳道:“你說得簡單,但是沿河的州縣不會賣本鎮的面子,此事還必須由漕臺主張。”
“等新任漕臺來怕是來不及了。此事唯有請大帥上奏朝廷,大帥放心,就算弟兄們白白辛苦一年,搭上這條命,也定是不敢耽擱了回空的限期。”
王承勳於心不忍,左右踱步了一陣當即道:“也罷,本鎮再貼補一些,另外向朝廷再求些銀子來……”
“……多謝大帥。”
“先別急著謝,這漕船回空的事,你必須給本鎮辦得漂亮了。”
“是,末將親自前往臨清督運。”
王承勳聞言則鬆了一口氣。
轉眼已是萬曆十九年十一月,這既是漕船回空的時候,也是各省的舉子公車入京以備來年春闈之時。
鰲峰書院的兩位講師史繼偕與翁正春正結伴從福建至京準備赴明年的禮部試。
二人身為鰲峰書院的講師這一年講學來,自是館穀豐厚,一路行來也不比以往赴京寒磣,而是直接花了一筆錢乘了一艘由蘇州直抵京師的座船。
這日船在山東地界的碼頭停泊,因還有空位,打算再拉一些山東抵京的客商。
而翁,史二人在船艙讀了一會書,談論了一會經學,以至於誤了船上的飯點。二人也不懊惱就貼補了一些銀子,請船孃給二人當場下面吃。
二人就在船艙裡等著閒聊,繼續談起經史來。
而這時船艙正好進來一名大漢,這位大漢身形很高大,面圓臉闊,看過去很是魁梧。
這人一開口就是山東的口音:“來些吃的。”
船孃一面煮麵一面道:“這位客官,只有這鍋面還有些冷饅頭,但這面已是讓這兩位客官定下了。”
這名大漢看了翁,史一眼,翁史二人微微點點頭。
倒也不是二人清高,只是身為讀書人多少有些‘禮不下庶人’。
那大漢道:“兩位,我也不需面了,只要些麵湯就冷饅頭如何?”
“當得。”翁正春開口答允。
“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