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用汲是與海瑞齊名的廉臣。
他主持義學時向朝廷提出將宮中,國子監裡的藏書集中設一藏書室,供給來京計程車子,義學的教師抄錄借閱。
這就有些類似於漢時石渠閣,宋時崇文院,但不是服務於皇家,而是服務於讀書人的,有些類似建立國家圖書館。不過很遺憾如此有見地的建議,沒有被天子採納。
現在王用汲立於皇城牆下,內閣大九卿官員於牆下東西而立。
首輔,吏部尚書,兵部尚書陸續缺席,本來十三人,只到了十人。
而其餘的官員一併面北而立。
王用汲一邊宣佈吏部尚書堪任官員的履歷,一面有吏部官員將書寫有堪任官員履歷名冊交各個參與會推的官員手中。
林延潮立於西首,日頭越過紫禁城的紅牆上正好照在自己身上。
林延潮用手擋了擋陽光,拿起堪任冊翻至第一頁,不由心底冷笑一聲。如他料想,這堪任冊上列在第一頁的正是戶部尚書石星,而陸光祖則在第二頁。
這堪任冊上次序先後,其實也是一等暗示在其中。
否則按照年資而論,陸光祖是嘉靖二十六年的進士,石星是嘉靖三十八年的進士,陸光祖的排名應該在石星上面才是。
雖說沒有首輔,也沒有吏部尚書,但總是有人用這樣潛移默化的手段來影響這一次的會推。
林延潮想到這裡,看了一眼正坐一旁歇息的吏部左侍郎趙志皋。
林延潮順著堪任冊繼續看下去,不僅石星,陸光祖在列,還有舒弘志,孫,王用汲等一共七人。
林延潮本以為自己的名字也會列入‘陪跑’名單,但可惜名冊上並沒有自己名字。
禮部尚書可以不由詞臣出任,但吏部尚書能否偶爾由詞臣出任?
從這幾年看來,別說詞臣當選,就連堪任官員名單上也不許有詞臣名字出現。
如嘉靖,隆慶朝時,如方獻夫,嚴嵩,高拱以內閣掌吏部的情況,是絕不可能在萬曆朝出現了。
這時候王用汲已唸完以上官員履歷道:“吏部尚書推某正某陪,諸位官員想清楚後,上前畫題!”
吏部尚書會推,不似九卿會推,也不是三品以上公卿會推的流程。
對此有明文記載,閣臣,冢宰,大司馬,總督出缺時,則立榷。
列卿佐貳,巡撫出缺時,則坐推。
這看起來像是死規定,表示官員站著商量,是對於宰相,尚書,總督會推的慎重。
其實之所以如此會推,是因為闕左門前沒有那麼多椅子給你坐,紙筆發下去也是麻煩。
會推大臣時人數多,官員沒辦法坐在椅子上,或者左右宴房裡,寫好了堪任貼遞上去,必須一個個到公案前,在吏部官員監督下於名冊下題畫。
“大宗伯!”
林延潮聽到身旁一個聲音,原來是許國與他說話。
“次輔有什麼吩咐?”
許國誠懇地道:“我與你說掏心窩的話,今日之會推,涉關今後內閣之輕重。若是你真對石司農有什麼成見,今日一定還請看在我的面子上暫且放下。”
林延潮明白許國的意思,若石星出任吏部尚書還好,但若陸光祖出任,那麼內閣以後要想使喚吏部就難了,如此內閣的權力就失去一半了。
說話時陽光正照在林延潮的側臉上,但見他笑了笑道:“好,次輔放心就是。”
ps:明日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