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李廷機這麼說,眾人都是大笑。
林延潮也不由莞爾,這翰林院以往是窮衙門,故而有窮翰林之說,但有了新民報的貼補,翰林們的福利越來越好。
林延潮孫承宗道:“稚繩你怎麼看?”
孫承宗恭敬地放下碗筷答道:“回稟恩師,吾以為做事不在談過高之理,務必先貼近就俗,辦報也是如此,不可貿然以大義臨之,先讓天下的讀書人與百姓能夠喜歡,然後我們說話才有人聽。”
孫承宗說完,眾人不由讚道:“稚繩高見,這辦報的事就是我要去就百姓,而不是百姓來就我。”
林延潮也是點點頭。
孫承宗繼續道:“恩師一直提及事功變法,要順應民心之所向,大勢之所趨。所以以學生想來,變法不是廟堂諸公要百姓如何如何,而是百姓要如何如何,朝廷順之。譬如隆慶年開海,封貢於俺答都是從於民意而破除舊習,從下而上真正的變法,而不是如王荊川那般以己意立一新法,反讓天下從之。”
林延潮點點頭,孫承宗不愧是自己得意門生,自己還沒說他就已經想到這一步了。
“再說回這新民報,天下人都視為此為恩師的喉舌,以為要再如燕京時報那樣重提變法事功,我則不然,百姓喜歡什麼我則主張什麼,哪怕他人說我媚俗,什麼對我們有利我們就作什麼,哪怕他們說我們登廣告而言利。其實不用刻意教百姓作什麼,這已是我們事功變法的主張,行不教之教了,這也是我與中涵當初達成的共識。”
林延潮欣然道:“好,好,這實是我回京以來聽到最高興的事。”
方從哲與孫承宗二人聞言都是大喜。
林延潮欣然點點頭,若朝堂上真能順應民心而為,自己退了回老家教書又有何妨。
這時候陶望齡忿忿不平道:“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元失其鹿,太祖得民心而取天下,而當今朝堂諸公在朝久了,卻忘了民心是什麼。”
葉向高道:“可是民心可從,但也能一味從之。比如百姓都不願意納稅賦,士紳轉嫁稅賦於百姓,這也是民意民心的所向啊。所以民心所向朝廷許,則為之,不許則禁之,這也是正道。”
孫承宗,方從哲聞言都是一愕,不知如何說。
林延潮點點頭道:“說得好,進卿之言你們可要記住了。”
自己的幕下言論還算自由,大家各抒己見,意見相左時辯駁個幾句也過去了,誰也不會放在心上,不過到了將來這幾人身居高位了,是否還能如現在友好爭論,林延潮就不知道了。
林延潮當即道:“移風移俗非一日可成,事功變法也非一日而就。順應民心是不錯,但重要當在於因勢利導。”
眾人都是露出傾聽的神色。
林延潮道:“大事必須上廷議,然而在廷議上有所主張卻是困難重重,所以唯有從小事辦,從簡而難。有一件事我於心底想了很久了,這一次為禮部正卿必然提出!”
“不知恩師主張是何事?”
林延潮道:“讓荀子配享聖廟!”
聽林延潮此言眾人都是吃了一驚。
“恩師真要這麼辦?此時不易啊!”
“荀子嘉靖七年時被移出了聖廟!此有違世宗皇帝之意。”
“若是恩師重提此舉,不亞於一場軒然大波。”
林延潮聞言笑了笑,自己現在先透個風聲,等自己上任禮部尚書再著力去辦此時。
吃完了飯,眾人見林延潮有些疲倦都是告辭。
本來這宅子林延潮是在自己離京時借給自己幾個學生居住的,但是林延潮回京時,他們都自覺地搬出來。
最末孫承宗言有事向林延潮私下稟告。
林延潮就讓他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