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大明文魁> 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換個惡人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換個惡人來 (2 / 3)

馮琦躬身道:“老師見教的事。依學生之見讀書是博觀,寫下文章就是約取,否則道理終究不是自己的。”

于慎行欣然道:“這就對了,你有新民報這筆耕之地就是磨練之處,對於旁人指責你的不足,你要虛心讀來,如此一日學問當得旁人十日。”

“這也是多虧了當年老師將我推舉給林侯官,否則這新民報的差事哪裡能到學生身上。眼下學生只想著能多寫幾篇能針砭時弊的好文章,不求能入聖上青眼,但求能有一二有益於經濟民生,啟迪人心就好。”

于慎行撫掌道:“看著你如此,老夫甚是欣慰,這新民報確實一個可以磨練出人才的地方。而且你們是翰林,上面有皇上,內閣給你們撐腰,故而要說什麼都可以說。但禮部的天理報就不同了,稍稍提及官場上就會惹來不知多少是是非非。”

馮琦道:“為何老師不授意天理報耿直進言呢?”

于慎行苦笑道:“如何耿直進言呢?自老夫任北禮書後手中之權被侵吞不少,兩個月前,封貢之權被兵部拿了去。”

“上個月朝議各省鄉試考官,以後也都是由都察院與翰林院各指派一名,無需問禮部意思,甚至連將來禮部試恐怕也要聽內閣的意思。現在除了給官員寫誥命,議諡號上老夫可以拿拿主意,其餘根本說不上話。”

馮琦聞言色變道:“老師……老師。”

這些事他也有耳聞,自於慎行任禮部尚書後,禮部事權不斷被奪。

眾所周知于慎行是一個厚道人,而且又是新官上任,幾位尚書不免有些開始欺生。

今日兵部拿去了封貢之權,明日都察院,翰林院也在鄉試分一杯羹,申時行對此也是預設。故而於慎行主持下禮部權力大減,禮部下面的官吏對他也是很有意見。

“禮部儀制司主管科舉,主客司,會同館主理番邦往來,這是禮部最重要的權柄,但眼下都為各部所奪。現在老夫空掛了一個禮部尚書的名頭,手中一點實權也沒有,還不如南禮書至少人家應天鄉試還能說得上話。”

馮琦道:“老師,這一切都是元輔偏私所至,既然他偏心,老師何不在廷議中與他為難?”

于慎行搖了搖頭道:“你想得太簡單了,當初老夫能回京任官是林侯官在申吳縣面前保薦的,我就算對申吳縣再有怨言,畢竟還要念在他推舉老夫任這禮部尚書的恩德上。”

馮琦默然,官場上對於舉薦之恩是看得最重的。

申時行提拔了于慎行,于慎行就沒辦法與申時行翻臉,否則會被人戳脊梁骨罵的。

“要怪就怪老夫當年在北場鄉試案上,沒有替申吳縣遮擋下此事。申吳縣不必拿此事打壓老夫,只要冷眼旁觀也就夠了。”

說著于慎行長嘆一口氣,當年北場之事,申時行的女婿李鴻中式。

此事為禮部主事于孔兼揭發,這于孔兼與于慎行關係密切,故而外人不用想就知道于慎行必然知情,而於慎行也是知道如此,但他就是一心要維護科舉的公正,那怕他是宰相的女婿也不可以破壞規矩。

于慎行道:“當初之事老夫從沒有後悔過,故而後來被罷了官,心底也是沒有波瀾,而今更不會如何,你無需為老夫擔心。”

馮琦道:“老師,可是學生近來在官場上聽聞老師有致休之意莫非是真的?”

于慎行聞言道:“你從何處聽來?罷了,看來有人在老夫宣揚此事了,沒錯,此話不假。”

“老師!無論如何你也要留在朝堂上。禮部尚書畢竟是九卿之一啊,這申吳縣當國已經八年,又還能再任幾年首輔?只要等他走了老師就可以吐氣揚眉了。”

于慎行擺了擺手道:“你不知其中內情,老夫致休倒不是意氣用事。而是與申吳縣說好了要保一個人出山,故而才以位子相讓。”

馮琦聽來不可置信問道:“老師,什麼樣的人,又是什麼樣的恩情值得老師以禮部尚書拱手相讓,學生實在不明白。”

于慎行撫須大笑,然後搖了搖頭道:“你啊你,還是在翰林院裡潛心再做五年學問吧!”

馮琦一愕道:“老師我還是不明白。”

于慎行撫須道:“你可以這麼想,他人看老夫沒人撐腰都欺負到頭上了,那麼老夫就換個惡人來,看看以後是誰沒好日子過。”

而此刻在內宮的一處亭子裡。

張誠,陳矩二人正聊天,二人身旁的太監都是遠遠站在亭邊,聽不見二人的談話。

但見張誠道:“此事咱家只與你陳公公一個人說。你可不要透露給外人。”

“據咱家所知當今禮部尚書於東阿當年得罪申吳縣被罷官回鄉後,又是林侯官向申吳縣保薦這才回到禮部,而且最後還升任了禮部尚書。”

“但於東阿任禮部尚書後,處處受制約過得並不甚如意,聽聞他與同僚閒聊時,甚有致休之意。我看有沒有辦法,讓於東阿再向朝廷請求致休,然後讓林侯官回到禮部……如此他不僅還了林侯官的人情,還避開了與申吳縣的衝突,此不失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陳矩道:“這倒不失為一個折中的辦法。但是你也知道禮部尚書雖權力不如各尚書,但是畢竟是九卿之一,皇上未必肯給啊!”

眾所周知,明朝最高的決策有幾等,一個就是內閣的閣議。

閣議就是內閣幾個大佬,每日一議商議處置軍國大事。

次一等就是九卿廷議,九卿禮,吏等六部尚書,加上左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九人。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