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就是水西林氏,林家現在已是歸了宗。水西林家知道林延潮回鄉後,讓林歆上門請林延潮至水西林氏參加宗祠祭祖之典。
林延潮的三叔自歸宗後,他的兒子敬昆的昆字就是取了水西林氏給林家所定下的字輩。
不過林延潮卻沒有打算給自己兒子取水西林家的字輩。林高著知道後也沒說什麼,畢竟他們是庶家旁支,好幾代沒來往了,不接受字輩在他眼底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卻有人拿此事說道,首輔申時行中狀元前從舅家姓徐,但是他中了狀元后,第一件事就是回鄉將姓氏改回去以光宗耀祖,林延潮為何不讓自己兒子取宗家的字輩呢?
而且現在兩邊同時來請,意味就很不一樣了。
一面是宗家,一面是老師家,兩邊是要分一個先後,親疏來。
對於林延潮而言,自己的幾個老師都是出自濂浦林家,實對自己有培育之恩,這僅次於養育之恩,至於水西林家則是有生恩。
往大了方面說,一個是養恩,一個就是生恩了。
現代人觀念是養恩大於生恩,但古人的觀點卻是生恩大於養恩。
申時行就不提了,比如射鵰英雄傳裡被罵的楊康,以及趙氏孤兒就是生恩大於養恩的例子。
再說這兩家,濂浦林家是閩縣林氏的望族,而水西林家是侯官林氏的望族,閩縣侯官又都是屬於福州,同樣身為附郭縣。所謂附郭縣,也就是兩縣的縣衙都是設在省城裡面,與府衙,布政司衙門同在一城。
所以兩縣說是一個地方也沒錯,因此兩邊子弟這幾十年來沒少的明爭暗鬥。你們濂浦林家有八進士四尚書,我們水西林氏則是從宋朝起就是科舉望族,曾有一父七子八進士的輝煌。
也就是父親是進士,他的七個兒子也都是進士。
而到了明朝水西林氏第十九世林春澤為正德甲戌科進士,任貴州程蕃知府,被當地百姓懇留十三任、三十九年,而且林春澤還十分長壽,歷經成化至萬曆六朝,萬曆一十一年時才病逝,享壽一百零四歲。
林春澤子林應亮為嘉靖十一年壬辰科進士,官至倉場侍郎。
而孫林如楚明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進士,官至廣東督學,現因林應亮病逝而在家丁憂。
由此可知兩個林家都是省城的望族,因此兩邊子弟互爭長短,都有壓對方一頭的心思。
偏偏兩家又同時來請,這就是有些較勁的意思。
林延潮要在年節前先去哪一家呢?這無疑也是表明自己的態度,在自己心底濂浦林家重要,還是水西林家重要?
林延潮當即請示林高著的意思,林高著認為既是歸宗了,你又沒有排字輩,那麼還是應該先去水西一趟,先去祭祀林家的祖宗。
林延潮初時不明白林高著的用意,後來仔細一想方知道爺爺的這一番苦心。
什麼生恩,養恩,自己又不是如楊康,趙氏孤兒那樣二選一的問題。
申時行中了狀元后從徐姓改回為申姓,但是他為官以來對於同鄉的徐姓一直都是不惜餘力的提攜。
比如他的蘇州老鄉,前禮部尚書徐學謨,申時行將讓大兒子申用懋娶了他的女兒,兩邊結為親家。
還有林延潮的同年,申時行另一個門生徐泰時,也是一直提拔。
特別要舉一個例子,是另一個時空歷史上申時行從宰相任上告老還鄉後,遊經老家的蘇州光福。
申時行經過光福虎山橋,見橋崩塌,行人攀繩而行,於是對陪同他前來的鄉紳官員里人說:“此橋建於元的泰定年間,是由我徐家的五世祖所建的,如今古橋已廢,我今日在這裡面對於此,又如何對得起先人呢?”
說完申時行主動出資,帶頭捐款,召集當地鄉人重建了此橋,此事在當地傳為佳話,也可以看出申時行處事的圓融。
而林延潮明白,林高著讓自己歸宗是一片苦心,全然是為了自己考慮。
生恩是普世所持的道理,養恩乃報答於恩義,道理和恩義都不可偏廢。
這就是林高著要告訴自己的道理。
於是林延潮就答允了,得知此事林高著十分欣慰,當即就準備一家去水西祭祖的事來。
這一次水西林家不僅請了林延潮,還請了大伯與三叔一家。
要知道以往林家歸宗以後,水西林家祭祖之時就只請林高著一人,近兩年林高著身子不好就讓三叔代替自己去了,其他的子弟以及女眷一概在家。這一次林延潮衣錦還鄉後,連大伯三叔都跟著沾光,這如何不令大伯與三叔喜出望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