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不認識的人,經介紹後方知是行人司行人董道醇。
此人雖只是八品官,但卻做了次席。
原來董道醇是董嗣成的父親,他是萬曆十一年進士,比兒子還晚了三年中進士。
他乃前禮部尚書董份的兒子,讀了前文可知,他的女兒嫁給了申用懋,他的妹妹嫁給了徐泰時。
所以這果真是名副其實的'家宴'。
林延潮被申時行邀請來赴此家宴,更讓他確認了申時行的用意。
現在林延潮之於申時行,就如同張居正之於徐階。
申時行萬曆八年的門生裡,只有三個進翰林院,除了張居正的兒子張懋修,只剩下蕭良友與林延潮二人有機會入閣。
蕭良有才幹與林延潮相較如何,不用多說,與申時行的關係更是沒辦法比。
對申時行而言,前首輔徐階就是一個很好榜樣。徐階從首輔任上退下後,被高拱追究舊怨,家人都被論罪,僅自己身免。
最後多虧了張居正力保,徐家這才倖免無事。
提拔自己的學生張居正,被認為徐階最有眼光的事。所以徐階以後廷推大學士入閣,哪個首輔不極力舉薦自己的心腹。
此舉首先造成一個特殊的局面,就是要麼一科入選閣臣極多,要麼就沒有一個。
比如申時行這科,他是狀元,王錫爵是榜眼,餘有丁是探花,三鼎甲同列閣臣,且同朝為官,被時人稱之,制科以來未有之盛。
這都是同年相互提攜的默契。
而到了隆慶二年這一科,居然有七人入閣,為明朝兩百年來僅有。
至於沒有同年在閣推薦,常常導致一科之中,毫無一人入閣。
目前申時行是極力栽培吏部右侍郎沈一貫。沈一貫的資歷擺在那邊,申時行推舉之下,將來入閣的機會很大。
但沈一貫再如何,也不如自己的門生靠譜。
官場上的門生比兒子還有用,因為父子可以翻臉失和,但門生卻不能對座師倒戈,否則就是忘恩負義,要被人鄙視一輩子的。
當年張居正奪情時,吳中行,趙用賢兩位翰林彈劾張居正之事,官場上下震驚。
不過張居正當時位高權重,所以二人身為學生彈劾座主,可以視作大義滅親。但若張居正失勢後,二人再彈劾,那就是落井下石,忘恩負義。
所以將申時行安排林延潮重回翰林院,以及拉他參加家宴來看,這其中的用意不言而喻。
這有點類似於'隔代指定'了。
想到這裡,林延潮笑了笑,向眾人先躬身行禮。
眾人皆稱不敢,起身還禮。他們也明白,申時行來請林延潮赴宴的用意。
申時行見此一幕,目中十分稱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