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華聞言笑了笑道:“司裡的話還說得真好聽,如此還不是將擔子都壓了我李某人身上。”
聞言眾官員都陪著李子華笑了一番。
開封府沈同知笑著道,制臺治河三年來,上報君恩,下安黎民,我們河南山東哪個官員不稱道的。藩司自然對制臺也是敬仰之至。
李子華點了點頭,然後面色一肅道:“那麼開始議事……”
隨即眾官員又恢復了正襟危坐的模樣。
正堂的大門,左右從內關閉,將雨聲隔在了門外。
開封府沈同知是最熟悉內幕的人,他知道今日開封府有李子華的支援,可謂勝卷在握。
於是他開口道:“諸位大人方才都商議過了,很多話沈某本不願意再重複第二遍,但既然林司馬剛到,那沈某就簡略說為何這一次疏通賈魯河新河,而不疏通故道的緣故。”
賈魯河是河南境內第二長河,因受黃河決口影響,時淤時通。
在明弘治七年時,名臣劉大夏,除了疏浚賈魯河故道外。
還從中牟開新河,導水南行,經開封府朱仙鎮,尉縣,從開封府扶溝,入淮泗最後抵達徐州。
這條新河,被人稱之為運糧河,連線開封與徐州,最為繁華,也是賈魯河最重要的第一段。
但這條新河全境都在開封府境內,與歸德府沒什麼關係。
若依著開封府官員的意思,只疏通新河,不疏通舊河,那麼就沒有歸德府什麼事了。
歸德府境內時賈魯河故道,這條故道是從窪泥崗,過黃陵崗,最後抵至徐州小浮橋。
這條故道大多數都在歸德府境內。
這條河在弘治時,黃河決黃陵崗,奪賈魯河故道,後來劉大夏主持修河,將黃陵崗故道堵住,最後河歸正流。
沈同知開口道:“萬曆十年,黃河大水,歸德府南北堤皆決。”
“河水南漫,侵入賈魯河,萬曆十一年賈魯河故道和新河皆淤,船兩百石以上不能行。”
“蘇杭的糧船,不能從徐州抵至開封,故而去年河南糧價二三月時一斗難求,六七月時反賤如糠,到了十月,潞王建藩,各府各縣是餓殍遍野,連本府一貫富庶,也不例外。”
“所以本官以為,眼下當務之急當解決新河淤塞之事,只要新河能夠疏通,徐州的糧船隨時可以抵達。”
“平抑糧價為當務之急,所以本官以為以疏通新河為重。”
沈同知說完,一旁開封府的官員都是點頭附和。
“是啊,還是以平抑糧價為重,民以食為天。”
“我們開封府有近兩百萬百姓,又是首府,歸德府不過三十萬,孰輕孰重?”
歸德府這邊吳通判出面道:“列位大人,方才本官與沈同知也商議了許久。沒錯,新河是重中之重,新河不疏通,糧船就無法到開封。但本官不明白的是,為何疏通了新河,舊河就不能疏通。這二者衝突嗎?”
馬通判也道:“不錯,開封府是大府,我們歸德府是小府,但也不能事事顧及到大府,而不將我們歸德幾十萬百姓放在眼底吧。”
歸德府這邊官員也出聲幫腔,但怎奈人數太少,聲音一下子就被開封府那邊官員壓過。
Ps:感謝北京河馬主神書友成為本書第六位盟主,謝謝你和令尊都對本書的喜歡和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