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伯,撫臺,恩師各等稱呼。
沈鯉點點頭道:“我與宋兄已一併商議過了,上書救林延潮,阻璐王就藩!”
聞言下面的官員一併歡呼!
“蒼天憐憫,不令忠臣義士孤行!”
“學生請附名在末!”
“晚生請附名盡綿薄之力!”
慷慨激昂之詞,在府裡響起,幾乎震得下落的雪花一滯。
隨著璐王,官員間勢力暗流湧動,林延潮殺馬玉之事,也是傳開,漸漸不是秘密。
先是安徽會館,山西會館這樣讀書人在京多的地方,之後在京的讀書人也陸續知道了。
這樣的事初聽起來彷彿不可思議。
讀書人聽說後,第一個反應就是:“啥,林三元竟當堂殺人了?”
大多數人聽到後都是這個反應,以至於很少人說:“哪個官員這麼大的膽子,居然連宮裡的中官都敢殺!”
武將殺人不奇怪,讀書人殺人,那倒是少了。
不是常言道,百無一用是書生,手無縛雞之力,還有的就是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讀書人做事總是用瞻前顧後,婆婆媽媽來形容的。
如林延潮這樣狀元出身,三元及第的文魁,居然也會幹用花瓶爆頭的事,讀書人都是不可思議的。
但是這也並非是什麼離譜的事!
有的讀書人不由想起了,當年土木堡之變後,眾文官群毆打死錦衣衛指揮使馬順的事。
當時是戶科給事中王竑,先用朝笏毆,再動口咬,然後百官一擁而上才打死馬順的。論官位錦衣衛指揮使馬順自是比馬玉高了許多,但一個是單挑,一個是圍毆意義就不同了。
李白戲高力士,為讀書人津津樂道,就是佩服這樣不阿權勢的氣節。
林延潮此舉可比當年誅十常侍。
士林們議論紛紛,但大體沒有一個確切的訊息,都是聽某些掌握內幕的人傳了一兩句。
這樣的事沒有一個官方的說法來,大家也不能知道詳盡。有的讀書人就焦急去詢問河南籍官員。
但這樣官員們都是支支吾吾的,不肯給一個說法。
就在這時雲南道御史上書彈劾林延潮殺馬玉一事。
文官殺中官,聞所未聞,聽所未聽,古今罕有。當然在辜明已的奏章裡,林延潮惱羞成怒,為了掩蓋淤田案真相殺人,奏章裡提及楊一魁等省裡高官給林延潮行事以庇護,令此子肆無忌憚。
此事終於有了一個真相!
若說之前林延潮為百姓所殺,尚可憐之,但這貪墨淤田一事坐實,你會相信一名貪官為民殺了宮裡來的太監?
這簡直是笑話。
此事真相如何?頓時又撲朔迷離。
奏章抵至通政司,第一時間知道的就是官員。
有明一朝,文官與太監從來都是不對路的。
官員們認為林延潮殺馬玉,還是大快人心的。而且本著文臣間官官相護的立場,他們不該落井下石,甚至還應搭救一把。
但若是林延潮真貪墨了淤田,那麼情況就不一樣了。
而申時行將之前彈劾林延潮奏章按下一事,令素來看不慣申時行的言官們抓到了機會。
上一次言官借高啟愚案生事,御史丁此呂彈劾高啟愚後,申時行,許國,吏部尚書楊巍將丁此呂貶官。
這一下子捅了馬蜂窩,言官王士性,李植、江東之等人彈劾申時行,楊巍蔽塞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