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奏章來的張大受道:“陛下,馮公公說,此奏章不合情理,故而沒有允。”
“為何不合情理?”
“這小人不知。”
小皇帝見張鯨頻頻使眼色,當下道:“大伴侍候朕十幾年,勞苦功高,若他辭了不允,那麼宮裡其他內監也不敢領賞,你讓大伴與內閣好好議一議。”
“是。”張大受領命退下。
小皇帝看向張鯨問道:“你有什麼話就說吧?”
張鯨道:“是陛下,聽聞之前馮璫吩咐內閣張先生,想要封爵。但張先生以本朝沒有這個先例為由,回絕了馮璫。”
“什麼大伴竟要封爵?”小皇帝驚怒道。
“陛下息怒。”張鯨臉上浮出喜色。
小皇帝向王家屏,林延潮道:“本朝如何議爵的?你們給朕說一說。”
王家屏出班道:“回稟陛下,我大明之爵位,唯有公,侯,伯三等,沒有子,男二爵,若異姓封爵,最少也是伯爵,祖制‘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後來又添衍聖公後裔,駙馬都督,外戚等亦可封爵。”
“那本朝有無內官封爵之說?”
王家屏道:“這似從未有過。”
小皇帝又看向林延潮問道:“真的沒有嗎?林卿家你熟知典故,你說說看。”
林延潮自是知道,宦官封爵,乃是大忌,以往高力士,童貫都封過爵,但本朝卻沒有這個例子。
林延潮不願開罪馮保,但也不能不實話實說,於是拿捏了下分寸答道:“啟稟陛下,確不曾有過。昔年劉馬兒以軍功議爵,內閣不允,後朝廷授其侄劉聚為寧晉伯。”
劉馬兒就是劉永誠,這是與鄭和齊名的太監,三次跟隨明成祖北征蒙古,以內官典兵。
按道理軍功封爵這一條,劉永誠已是夠資格了,但文官階層仍不同意,說內官封爵,不可以開這先例。
最後朝廷折中一下,讓劉永誠之侄劉聚為寧晉伯,劉永誠自己沒有得爵。即便如此文官階層還是不滿意,整天挑劉聚的刺。
林延潮舉出這個例子言下之意,馮保的功勞比不了劉永誠,是不能封爵的。但退一步來說,你馮保不封爵,你也可以學劉永誠劉聚,讓子侄封爵。
林延潮這個回答,不僅說了事實,還給了天子一個參考。
故而小皇帝甚為滿意。
這時張誠道:“陛下,內臣聽聞馮璫曾私下說過,這一次皇元子誕生,武清伯都能晉侯爵,為何他不能封爵呢?他為陛下大伴十幾年,功勞還不如武清伯?”
小皇帝聽了拍案怒道:“武清伯可是朕的外公!”
林延潮在殿上也覺得馮保此舉實在是不智啊。
他這一次擊敗了張四維,讓梁夢龍任吏部尚書可謂大獲全勝,故而得意之下,請求封爵,也算成為大明第一個封爵的太監,青史留名。
但馮保沒料到,首輔張四維會不肯。
不說張四維與馮保是不是一條心,只要他敢答允馮保封爵,御史彈劾張四維的奏章,第二天就會堆滿皇帝的案上。
無論怎麼說內官封爵,本朝沒有這個先例。所以張四維這一次回絕馮保的意見,也是正當理由。
劉瑾,汪直在的時候,都沒有這個念頭,扳倒劉瑾的張永提了一句,但被文官上下噴了回去。
他張四維就算有此心,也不敢給馮保開此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