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這顆行星上已經沒有了倖存的種族。
或者說,所有幸存下來的種族的界線都消失了,進化到頂點的存在——一個龐然大物崛起於混沌而深邃的海洋中。
像星空一樣的幽暗,像山巒一樣連綿不斷,像沒有形體的濃霧層層疊疊鋪蓋在大地上。
億萬個種族的特徵在它的身上歸於一統。
也許,從一開始宇宙的誕生之初,就沒有任何種族的分別,他們都是從一個原點——生物學的原點進化而來的。也許,用“進化”這個詞並不準確,這更像是人類所認知的“吞噬”的概念。
細胞吞噬細胞,大魚吞噬小魚,老鷹吞噬小鳥,人類吞噬家畜……它們沒有本質的區別。
只不過看起來手段更先進了,程式更復雜了,吃相更文明瞭,僅此而已。
諸葛雲心裡很明白,眼前看到的一切是伊斯種族對於“生命”的知識,或者說是客觀記錄,但他並不能證明這些事情的真實性,也不能證偽。
人類知識在他的腦海早已經自成一套系統,他只知道,人類那淺薄的認知與面前展現的一切相比,就如同一滴水與浩瀚的海洋相比較!
曾幾何時,人類自以為了解了世間諸多的奧秘。
甚至想當自己種族或其它種族的“上帝”,創造或複製生命,站在生物鏈的制高點上。
但現在看來,這是多麼可笑的事情。
但,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人類只不過是在重複之前那些生物做過的事情而已,毀滅、重生,週而復始。
那些進化到更高階的生命,也早已離開了這個低階的、龐雜無序的種族大熔爐,向著黑暗群星的邊際而去。
眼前的事實向諸葛雲展示了真理,一個無盡的迴圈,存在於空間和時間上的迴圈。
他甚至看到了在無數種族中,人類目前所處的能量層級。
最早的生物體,可能是從星球地表下的化學物質中汲取能量的,它們“吃”化學物質。但是很早的時候,有些生物體就學會了以吃掉其他生物體的方式來獲得能量。於是,從無生命的環境中汲取能量的“初級生產者”,與依賴包括“初級生產者”在內的其他活的生物體的、處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體之間就出現了明顯差別。
如果這些只是汲取能量的唯一手段,那麼地球生命的歷史便會被侷限——被地球上千度高溫的熔融地核所提供的能量所侷限。
而最容易得到這些能量的是生活在深海里的生物體。但是最遲在幾十億年前,一些生物體生活在靠近海洋表面,可以依靠陽光來獲得能量。
與地球中心的那個熱能發動機相比,太陽是一個更加豐富的能量源。
他看到伊斯人小心的用器皿裝起一些渾濁的液體,然後消失於空氣中,把從不知什麼時間出現的微小生物帶到了它們所在的時代。
諸葛雲聽到那個聲音告訴他,現在,他需要冥想,因為他已經看到夠多的東西了。
他照做了,於是腦海中的認識更加清晰明瞭。
伊斯種族其實是一個較晚出現的種族,這是一個有著難以想象的怪異外型的種族。但是,僅從外形上來分辨它們是完全不科學的,因為,它們的形體在數十億年中從未一成不變,瞭解它們的知識和精神遠比了解它們的長相更為重要。
它們與現今科學所瞭解的任何生命形式都完全不同。但它們卻一直生活在這個地球上。
直到人類出現的五千萬年前,它們才突然消失。
這些記憶中的片段還中提到,它們是這些遠古居民中最為偉大的種族,沒有任何一個種族能夠與它們相媲美,因為只有它們征服了時間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