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來。
陽光重新普照大地。
冰雪開始消融,曾經被凍結的河水,現在重新流淌開來。
潺潺流水之聲,響遍山澗、峽谷。
數不清的小河,氾濫成災。
曾被積雪所封閉的天山通道,伴隨著積雪的融化,終於開始重新暢通。
嗒嗒嗒……
馬蹄聲在峽谷中響起來。
舉著匈奴使者的旗幟,數十名匈奴人,小心翼翼的穿越了尉黎與焉奢之間的峽谷,重新進入天山北麓。
他們提心吊膽的靠近尉黎國都渠犁城。
這個城市在去年的戰爭中,為漢軍所攻陷,戰後,漢軍在此留下了大約三百餘人駐守,然後,西域都護鄭吉看中了此地的絕佳戰略位置。
便將西域都護的首府選在此地。
如此,渠犁、輪臺便可以形成一個戰略犄角,互相掩護。
經過整整一個冬天的建設與搶修,如今的渠犁城城防,基本已經修葺完畢。
鄭吉甚至從玉門關,搬來了幾座床子弩,將之固定到了渠犁的西部與北部城牆上,作為重火力點。
《大明第一臣》
同時,他收攏尉黎軍民,並在渠犁城中扶持了一個尉黎王子,以其為號召,重建了尉黎王國。
不過,如今的尉犁王國,已是大漢天子臣下,隸屬大鴻臚屬國都尉管轄與漢西域都護府轄區的一個政體。
其除了保留了王國的架子外,喪失了幾乎其他所有權力。
包括稅收、國防、外交。
西域都護鄭吉親自坐鎮於此,‘指導’了尉黎人民整整一個冬天。
這位尚書郎,以其高超的手腕,‘循循善誘’‘不辭辛苦’‘不避艱險’,將尉黎人民引領上了新道路。
只一個冬天,尉黎王國內的大部分貴族,就紛紛‘暴卒’‘急病而死’。
而且,這些人臨終之前,還都握著都護鄭吉的手,痛苦流淚的說道:“外臣從前不明王道,不知大義,及遇都護,始知仁義之重,禮儀之大,外臣不肖,請許舉家遷之於長安,以沐天子聖德,中國教化……”
鄭吉自然不好拒絕,於是紛紛從善如流,滿足了這些‘仰慕中國’的尉犁貴族的遺願。
派人將其家族妻子、子侄,送去了長安。
這些人離開之時,真的是感動壞了。
感動的都哭了,而且是真情實感,毫不做作。
於是,鄭吉便成功的收下了這些貴族離開後留下來的訾產、土地、莊園、牲畜、牧場。
然後,便分尉犁為兩縣。
天山北麓腳下,為歸義縣,渠犁城一帶,為守義縣。
鄭吉於是將這些人的土地、莊園、牲畜、財產等,統統沒收。
然後租給尉犁的百姓與奴隸,僅僅只向他們收取五成的收入作為租稅。
這真的是仁政!
讓尉犁百姓感天動地,第一時間就忘記了尉黎王與他們曾經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