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男五年一事,影響並不算大。
畢竟早在太宗孝文皇帝時期,漢室就已經下令‘丁男三年一事’,也就是始傅男子三年服一次徭役。
到劉詢這裡改成五年服一次,只能算是對農民有限的照顧了。而且意義不大——這年頭有錢有勢的地主官僚,誰還傻乎乎的去服役?都是銅錢開路,威逼利誘佃農和窮人為其服役,有些鐵公雞甚至一個子的補償都不給農民。
但下令將天下家貲低於一萬錢的家庭的算賦(人頭稅)從一百二十錢每人直接降到四十錢每人,卻是劉徹這個新君在給天下百姓發放實實在在的福利了。
在如今的漢室。一頭成年耕牛作價七千錢,在關東地區的農村,一百畝土地,基本作價一萬錢。
是以劉徹定下的這個標準,基本上囊括的物件,大抵是已經窮的連土地都要保不住的最底層的黔首。
這些人連土地都要保不住了,哪裡還有什麼錢繳納一百二十錢每人的算賦?
交不出算賦的農民,會是個什麼下場,劉徹甚至都不需要去想就知道。
賣完土地賣老婆,賣完老婆賣兒女。賣完兒女賣自己,他們必然會陷入這樣的惡性迴圈之中。
而小農自耕農階級和小地主階級,是漢室政權最大的財源、最好的兵源。
保護他們的生存和壯大,其實就是保護劉氏江山本身。
更重要的是,新君即位後給天下百姓發放福利,削減負擔,這本就是漢室的傳統。
太宗孝文皇帝在位,將田稅降到三十稅一,男丁三年一事,同時一度將所有百姓算賦削減到四十錢一算,孝景皇帝也延續了這一個政策,才造就文景盛世。
先帝繼位之初,就更改了孝武皇帝后期的稅賦政策,也改回了文景時期的,男子二十三始傅、確定了田稅三十稅一的制度這樣的改變。
劉徹即位,當然要跟文景兩位先帝看齊。
當然,這個算賦四十錢每人的待遇,每戶家庭都只能享受最多五年。五年後,還是沒能起來,那就沒辦法了。
連老天爺都只幫助自助者,何況劉詢這個漢室最大的地主?
至於戍邊士卒的家庭以及疫於王事者的直系親屬享受此待遇,則是劉詢用以拉攏軍隊,收買人心的手段。
同時也算是提高百姓入伍積極性的一個政策。
劉詢詔令一出。自然是四海歡騰。
就連吳楚之地的百姓,也對新君的詔令感激無比。
畢竟,今年剛剛遭過流民之災,大量的男丁死於飢餓和混亂之中,吳楚等地的社會生產受到了極大的破壞。
此時新君詔命傳來,自然能讓農民們喘口氣。
百姓們都很淳樸,但凡日子能過得下去,就絕對不會去造反,甚至,大多數百姓,只要日子能過下去,連經商都不願意。
中國人的故土思想和思鄉觀念是所有民族中最濃烈的。
但是,一個新的問題擺在劉詢面前,坐在馬車上的劉詢,正在苦苦思索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就是劉胥移國,劉順之子劉璋,就藩遼東之事。
朝鮮現在已經分封給劉胥和劉璋,況且匈奴已經北逃漠北,遼東大地基本上已經可以安心種田了,不虞再有什麼外來威脅。
那麼移民遼東、遼西,就要提上日程了。
具體怎麼移民,怎麼安置移民,怎麼分配土地種子和農具,這些都是廟算所需要考慮的事情。
身為天子,劉詢只需要定下基調,發下錢糧,執行自有霍光等,大臣為他辦妥。
對漢室的行政能力和動員能力,劉詢還是信得過的!
漢室的歷史上,孝武皇帝劉徹先築滄海郡,後起交趾郡,最後修了朔方郡和輪臺城,前後移民幾近百萬,甚至,就連雲南那邊,孝武皇帝都派去了數萬移民。
在這過程中,孝武皇帝吊打了匈奴,輪了朝鮮和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