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承秦制,漢室官員數量雖然少於先秦,但是能將自己的觸角延伸到鄉亭一級。
而之前交給霍光改革的官制,也在穩步前進中,化鄉為鎮,化亭為村,雖然只是名字上的改變,但是為不久以後即將來臨的考舉,騰出許多位置。
而眾多的官員數量,可以保證劉詢的下一部計劃可以實施下去。
齊民編戶國家把農民編成戶籍,作為徵收賦稅徭役的根據。
賦稅主要向四民收取,四民的賦稅有四項:一是田租,也就是土地稅;二是算賦和口賦(人頭稅,大人收算賦,小孩受口賦,相對低一點;三是徭役;四是兵役。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輕徭薄賦,但是漢室田租輕而人頭稅重。
漢高祖實行十五稅一,太宗孝文皇帝時實行三十稅一,也才有了比較清明的文景之治,到了劉詢時也恢復到了三十一稅。
目前,能有效解決一條鞭法的漏洞,就是將全天下的田畝,都按照下田的稅款進行對百姓的收稅,以貨幣稅代替實物稅,結束了歷代以來以鎮守實物為主的國家稅收方式,廢除了古老的直接役使農民人身自由的賦役制度,使人身依附關係有所鬆弛;以資產計稅為主代替原來以人頭為主的稅收制度,有利於稅賦的合理分擔。
但是又衍生了一個問題,漢室的銅產量不夠,沒有足夠的五銖錢,供全民使用,這也就是傳說中的銅貴糧賤!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南方的蟻鼻錢和環錢,以及北方的布比、刀幣等銅錢,統一回收重新鑄造圓形方孔的銅錢。
這裡中國人一直有一個誤區,認為方孔圓形錢,代表的是天圓地方,其實因為方孔錢比較好固定,所以形成了方孔圓形錢。不過秦朝的秦半兩雖然有其優勢,但作為交易貨幣還是有點重。
秦半兩錢大小輕重不一,錢徑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到了漢代,逐漸形成五銖錢,重量在3.54克左右,錢直徑2.5厘米左右。
此後中國的貨幣大體是按照汗五銖錢的大小和重量製造的,此一形制和制度一樣延續了後世兩千年之久。
漢朝實施的貨幣制度是五銖錢,一直都很穩定,所以漢朝的穀物價格也就比較穩定。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提到了一般情況下當時穀物的價格:“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一石穀物的在30錢和80錢之間浮動,是比較理想的價格。
如果社會比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穀物的價格一般在三十錢左右,《後漢書·劉虞傳》記載:虞務存寬政,勸督農植,開上谷胡市之利,通漁陽鹽鐵之饒,民悅年登,谷石三十。劉虞在幽州的時候,穀物一石三十錢,這在當時是比較好的。如果連年豐收,穀物的價格還會下降,比如在西漢漢宣帝的時候,穀物一石最低只有5錢。《漢書·漢宣帝本紀》比年豐,谷石五錢。
但是如果遇到災荒年,那穀物的價格變動就會很嚴重的了,有時候達到穀物一石几百千,甚至上萬錢。
《漢書·食貨志》元帝即位,天下大水,關東郡十一尤甚。二年,齊地飢,谷石三百餘,民多餓死,琅邪郡人相食。
《漢書·馮奉世傳》:是時,歲比不登,京師谷石二百餘,邊郡四百,關東五百。《後漢書·龐參》四年,羌寇轉盛,兵費日廣,且連年不登,谷石萬餘。《後漢書·董卓傳》:又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悉取洛陽及長安銅人、鍾虡、飛廉、銅馬之屬,以充鑄焉。故貨賤物貴,谷石數萬。
從穀物的價格變化,就可以很好的分析出當時社會的整體情況。
後世漢元帝的時候,當時因為水災,所以穀物一石達到三百錢,比平時貴了十倍。
馮奉世也是生活在漢元帝時期,只是具體化了當時穀物不同地區的價格。
再往後龐參生活在東漢安帝時候,當時因為羌亂和糧食產量減少,穀物一石上萬錢,這已經是非常嚴重了。
唯一超過這種極端情況的就只有董卓時期了,當時董卓廢除了五銖錢,鑄造了很多小錢。直接導致了五銖錢的崩潰,穀物一石數萬錢,再加上戰亂,老百姓的日子真的沒法過了。
所以建立義倉是很有必要的,想到這裡劉詢開口向左右說道:“來人,去請丞相,御史大夫,少府覲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