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裡,劉病已轉頭看向上官太后開口道:孫臣,名病已,天下皆需要避諱。孫臣不忍天下黎民為此受苦,孫臣想在此向大人求一名字。上官太后聽到劉病已的話沉思片刻沒有回答,只是對身邊的李歷小聲的吩咐了幾句。看見李歷轉身快速離開,上官太后舉著酒樽,對著滿朝文武百官道:“今天,宗室重臣。外戚徹侯,文武百官皆在,哀家想著,有件事情宣佈一下,與陛下有關。”
整個大殿一下子就安靜了,喧譁聲與議論聲紛紛消失。 誰都知道,一件關乎漢室未來的大事。正在進行時。
先帝,臨終之時有遺命!”上官太后朗聲道:“請遺詔……” 很快就有一位宦官捧著一份帛書匍匐著呈遞給天子。 滿朝文武百官諸侯貴族甚至宦官侍女全部跪下來,叩首道:“臣等恭聞聖意!”
劉病已連忙叩首道:“大人嘉恩,孫臣頓首頓首!”
上官太后將帛書攤開,宣讀道:“聞蓋古之聖王皆以養生民為要,人主治政,佈政以均,則天示之以嘉!朕(先帝)獲保宗廟,以微渺之身託於兆民君王之上,其已十五年,賴群臣努力,上下團結,糜有兵革,朕即不敏,常畏過行,以羞先帝之遺德,朕之子孫,見詔自省也。皇孫劉病已,朕常嘉也,有伶俐之才,通便之能,其令,劉病已更名為詢,詢者諮才為諏,諮事為謀,諮義為度,諮親為詢。苟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則不能詢考賢才,講求法度。小子劉詢,恭聽朕言!欽茲!”
上官 太后這詔書一宣讀完。整個宣室殿安靜了有好幾秒鐘。然後,文武大臣貴族才恭敬的叩首跪拜:“臣等再聞聖意,感激涕零!”
劉病已自己卻是呆住了。改名了?叫劉詢?
什麼情況?什麼時候有先帝的遺詔這種事情的?
他從來都沒有聽說過啊!,史書上也並未提及。劉詢,眾所周知是漢宣帝登基之後的名字。難道說?,劉病已想到了一個讓他膛目結舌的答案。為繼帝改名,先帝肯定有這麼一道遺詔在,只是沒有指名是誰。畢竟,你要知道,先帝並無子嗣,但是打個比方,劉賀的賀字,假如不改,將來當了皇帝,跟賀沾邊的,都要改名避諱。
另外一個,劉病已的病已兩個字,也是個麻煩事。所以,漢室素來有皇帝自己改名給天下讓道的傳統,好方便百姓們。
劉病已自己改名雖然史書上沒有任何解釋,但怎麼就會有一道先帝遺詔?
但不管怎麼說,劉劉病已都知道,他現在只要恭恭敬敬的接過遺詔,頓首叩拜。於是他附身叩拜著,淚流滿面的道:“皇祖父聖恩垂憐教訓,孫兒銘記於心,不敢或忘!”然後就恭恭敬敬的接過詔命。
這一刻起,劉病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劉詢!
聽著這個場景,上官太后悄悄的低下頭擦了擦眼角的眼淚。先帝確實是留著這麼一份遺詔在的,但是,卻並非是指定給某個人的,在名字那一欄是空白留著的。 上官太后現在都還記得,兩年前,先帝臨終之前跟她說過的話:“漢家以德孝治天下,朕託於億兆萬民之上,略有薄名,朕之後,若有子孫成器,用此遺詔,以朕之名,懋其哉!使之權勢自固,無有廢立之疑!”
待上官太后宣完詔書後,親自將劉詢扶起語重心長的說:千萬不要辜負先帝重託。說完,便一齊回到了席位。
當劉詢在御座上剛剛坐穩時,就聽見太僕杜延年站出來說道:“伏維陛下履乾則坤,動合陰陽,群臣大小以長秋宮未定,遵舊依典,章表仍聞,歷時乃聽。易雲:受茲介祉,詩曰:千祿百福,子孫千億。方今幸甚,陛下即位,四海昇平,海清河晏,獨長秋宮未定,群臣妾無得上壽,蠶室之獻,無人主持。
劉徹端坐在龍座上聽著,心裡頭卻是翻江倒海的翻滾了起來。 這杜延年,這是在逼宮啊!。今日宮宴本身就是想解決名字問題,請太后賜名已獲得太后的支援。讓霍光不能借上官太后名義對自己發生威脅,而杜延年的請奏不得不承認。他們的時機選的很好!以漢室的政治傳統來說,長秋宮淑房殿的主人。一般都會在皇帝即位後兩到三個月決定,然後冊立。這是因為。漢室標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這祭祀祖宗神靈,是漢室政治中極為重要的一步。
在漢室的祭祀活動中,天子率領文武百官列侯勳臣向祖宗宗廟奉上酌金,皇后率領群臣的夫人,向祖宗宗廟奉獻蠶帛,這都是非常重要且不可缺少的政治活動。在理論上,假如沒有皇后,那就沒有人能帶領群臣百官的妻子,向宗廟奉獻。
而在漢室。這種每年歲首必然要舉行的祭祀活動,可以說是與後世天朝每年召開的兩會同等重要的政治活動。
透過這個活動,皇帝能再次重申自己君權天授的神聖性。更重要的是,這還是漢室用來打擊和削弱列侯勢力的一個手段。後世歷史上,武帝朝大名鼎鼎的酌金罷候事件的藉口就是列侯們奉獻的酌金成色不足,因此被孝武皇帝劉徹抓住藉口,一口子擼掉了一百多個列侯的爵位和封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