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自從殺入邯鄲之後,他並沒有徹底掌控邯鄲局勢,雖然很多官員和城中富豪許諾,將支援自己,重興趙國,但他們的陽奉陰違還是激怒了李良。
此時,邯鄲城內喧囂異常,市曹上,數百人被五花大綁,跪在市曹中央,呼冤聲響遍四野。
這些人,都是邯鄲城內的富戶人家,李良因為他們陽奉陰違,不但沒收了他們的家產,還將他們統統斬首,引來邯鄲城內不小的風//波。
僅僅沒收錢財還遠遠不夠,李良在下達斬首命令的同時,下達了另一個命令,凡是十三歲以上,四十歲以下者,皆要充軍,一時間,邯鄲城內兵禍連連,士兵們藉著搜查家中男丁的引子,奸//淫//婦女,搜刮錢財,鬧得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此時,李良在邯鄲的兵馬已經壯大到五萬多人,雖然偶爾有士兵逃離軍營,但李良卻用強制手段,鎮壓了這些新兵的叛逃,軍營內,到處是殘肢斷臂,掛在柵牆上,給士兵們敲響警鐘,也讓一些企圖逃走計程車兵不敢輕易叛逃。
這幾日,趙歇稱王的訊息陸續傳來,李良此時,憤怒異常,武臣已死,趙地如散沙一般,他們卻在此時扶立趙歇稱王,這是公然向自己宣戰這讓李良如何也無法接收,無法容忍張耳和陳餘繼續留在趙地。
此時,李良一如往常的巡視城頭,他很擔心,張耳,陳餘等人會趁著自己根基未穩,奇襲邯鄲。
可自己佔據邯鄲已兩月過去,戰爭並沒有按照李良的預想到來,但巡視城防,已經成了李良的個人習慣,為了防止城中有人和張耳等人私通,亦或者有逃兵縋城逃走,他不得不謹小慎微。
城樓上,每三步便會有一個士兵站崗,每百步,便會有一隊士兵巡邏,防禦極為嚴密,而且,滾木雷石等基本物資也堆滿了城頭。
良駒此時已經提為副將,與伯夷併為左右將軍,此時,二人緊緊跟隨李良,巡視著城頭每一寸土地,李良對城防十分滿意,他每檢視一處,都會多多少少的誇讚幾句,就這樣,眾人一邊檢視,一邊向前走,一名斥候從南牆疾馳而來,快到近前,他高聲喝喊:“報……”
很快,他來到李良身前,單膝跪地,拱手道:“將軍,信都近期在大規模徵兵,大有南下邯鄲的舉動,屯長讓我稟明將軍,請將軍定奪。”
李良點點頭,令道:“繼續刺探信都,若有訊息即刻來報。”
斥候唱諾,轉身離去了,看著斥候漸漸遠去的背影,李良不禁輕嘆一聲,滿含責備的目光落在良駒身上,嘆道:“看來,戰爭要打響了。”
這時,良駒也略顯無奈,他不止一次的勸說李良,可向秦軍乞降,邯鄲無憂,秦王胡亥的承諾也可以兌現,但李良始終猶豫不定,他想的更多的,是自立趙王,可以主宰一方。
而且,投靠秦國,他最多隻能成為一方守將,可一旦控制趙國,他便是君臨一方的霸主,趙王,孰輕孰重,李良心中當然清楚。
但眼下,反對自己的聲音越來越多,李良心中的野心也漸漸收斂,他也不得不面對現實,不得不考慮投靠秦國,但他眼下,還沒到山窮水盡的時候,他還想最後一搏,如果敗給趙歇,他才會真真正正的向秦軍投降。
此時,良駒思索片刻之後,走上前,拱手道:“將軍,張耳陳餘雖然新立趙歇為王,實力不穩,但趙歇畢竟是故趙王族之後,在趙地民心深厚,極難動搖,我們不妨避其鋒芒,靜待時機。”
“避其鋒芒?”李良略顯不悅,當初勸說自己投靠秦國的,是良駒,逼//迫自己犯上弒主,還是良駒,如今良駒居然還敢勸說自己避其鋒芒,放棄邯鄲,李良心中的怒火不可遏制的爆發了,他冷視良駒,恨道:“你要讓本將如何避其鋒芒?”
良駒此刻已經感受到李良心中隱隱的殺意,他不禁向後退了一步,剛想開口辯解,李良已憤怒揮手,打斷良駒,恨道:“我已決定,趁其不備,奇襲信都,勝敗在此一舉,若有言退者,斬!”
李良這句話就是說給良駒聽的,此時良駒不敢有半句多嘴,只得與伯夷拱手唱諾,這時,李良令道:“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奮力一搏,立刻集結兵馬,誓師北上!”
。。。。。。
邯鄲城剛有兵馬調動,便驚動了信都,此時,本應該商討國事的縣衙內,卻集結著二十餘人,他們都是接到趙王的命令後,匆匆趕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