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學院有一座非常優良的大操場地,可以操練。
學院的老師,很多都是從邊疆戰場上退役的各品老將軍,五六十歲,他們打過北方匈奴,打過南方蠻夷,打過東北的鮮卑,戰場上經驗非常豐富。
知道對手的招數套路。
教給學員的,都是真本事。
平日,學院的學員們都在這大校場上操練兵法、戰陣和馬術。
很快,按照考核要求,他們在軍武大校場比試起來。
由軍武學院的老師,組織考核。
楚天秀在校場外面的高臺,看著演習。
他並未親眼見過匈奴兵。
但是在史書上,早有大量對匈奴兵的各種記載,知道匈奴兵的優勢和弊端。
他心裡還是頗為知根知底的。
關鍵的一點,沒有馬鐙!
大楚沒有,匈奴也沒有,所以這個時代還沒有重騎兵,匈奴輕騎兵甚至極少近戰。
沒有馬鐙!
在沒有馬鐙的情況下,近戰肉搏,一個衝撞,很容易便從馬上墜落下來。傷亡率會變得極大。
匈奴騎兵是非常不樂意承受這個傷亡的。
因為匈奴遊牧部落的權力散漫,以匈奴王廷軍臣單于為名義上的共主,各首領、各帳其實並不緊密,喜劫掠,厭惡傷亡。
士卒受傷,會導致部落實力衰減。
匈奴各個部落的首領,其實就是匈奴的地方諸侯,各自號令部署,都是部落私兵。首領要是叛了,直接帶著整個部落就遠走他鄉。
正因如此,匈奴軍隊幾乎極少攻打堅城,也極少和大楚皇朝的軍隊,進行正面決戰。
他們最擅長的戰術,無非是散射,射殺沒有防具護甲的敵人,給敵人制造恐慌。一旦敵人落荒而逃,他們便開始騎著馬,有條不紊的追殺。
還有,騷擾糧道、商隊,打了就跑!
就是這種簡單的戰術,在古代,卻顯得極為可怕。
大楚軍隊和百姓不可能一直待在堅固的城池裡,百姓必須出城耕作,商隊要運貨,軍隊必須運糧,必須轉移防線。
一切活動,都需要走出堅固的城池。
一旦步兵到了野外,遭遇匈奴輕騎兵的散射襲擊,便是一場相當劣勢的惡戰。
步卒若是打不過匈奴騎兵,那麼便是一面倒的屠殺。
楚天秀知道大楚的騎兵也沒有馬鐙,但他自來到大楚,便一直都沒有打算去匆忙給裝備馬鐙。
他又不傻,這玩意沒有任何技術難度,卻又用處極大的發明,太容易被匈奴給學去了。
有了馬鐙之後,輕騎兵很容易升級為重騎兵,適合近戰衝鋒,匈奴騎兵的優勢說不定變得更大。
在大規模攻打匈奴,決戰到來之前,馬鐙是絕不能拿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