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大太監星夜趕到烏江大營,見到小昏侯。
楚天秀和李虞聽聞皇宮出了事,都是臉色驚變。
皇帝重病,那可是朝廷大事。
稍有不慎,便是改朝換代。
他們把烏江大營內數十萬俘虜們,交給其餘的將領們處理,立刻帶著幾百名李家子弟侍衛騎兵,從烏江大營渡江南下,星夜趕回金陵皇宮。
...
孔寒友、王肅和九卿大臣們,在皇宮內門外焦急的等侯著,未得到太后和皇帝的准許,還不能入宮。
他們當然憂心皇帝的病情。
大楚皇朝正在風雨飄渺之際,這種內憂外患此起彼伏。皇帝若是駕崩,立刻會引發巨大的動盪。
誰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情況。
好在,吳王項弼和江北十路諸侯已經盡皆伏誅,否則戰況拖到現在,他們知道皇帝病危,恐怕都要驚喜的瘋了。
小昏侯及時的掃平了諸侯之亂,剷除了這些叛王大禍害。
可是另外一個隱憂再次浮現出來。
那就是小昏侯自己!
小昏侯立下如此顯赫的戰功,儼然已經成為大楚王朝軍界第一將軍,威望扶搖直上,已經直追太尉李榮。
小昏侯戰功太高,隱隱有功高蓋主的隱患!
當年的太尉李榮,也未曾立下如此戰績,只是曾經在匈奴數十萬大軍之中殺進殺出,拯救聖駕於危難之中。
可是小昏侯卻是實打實的擊潰了吳王項弼的20萬大軍。
雖然外面號稱是皇帝御駕親征,一舉擊潰了吳王項弼大軍,但是知道實情計程車兵們太多,都清楚這場硬仗是小昏侯打下來的,皇帝只是摘了桃子。
皇帝回金陵城之後。小昏侯很快渡江北上,擊潰了盤踞烏江大營的50萬諸侯聯軍。這更證明了小昏侯的真正實力,戰鬥力遠在皇帝之上!
渡江攻打烏江大營,這個難度絲毫不亞於當年的戰神太尉李榮,去匈奴大軍圍困之中救聖駕。
身為驃騎將軍的小昏侯,已經在大楚軍界形成了一股龐大的勢力和眾多的狂熱追隨者。
年青的門閥士子們,都極為崇拜小昏侯,更何況其他百姓。
偏偏,小昏侯還是庚子新政的推動者,親手推動科舉全科制度。這對門閥勳貴和儒派,是極大的壓力。
這一仗之後,小昏侯能夠指揮調動大楚一二十萬大軍,已經坐大了。
他們這些門閥勳貴派系、儒派系的大臣官員們,能不憂心忡忡麼?!
若是能趁著皇帝病危、駕崩,及時的把“顧命大臣”搶到手,輔佐太子登基的大權,他們還能壓制驃騎將軍小昏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