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寒友目光一亮,笑道:
“妙,此主意甚妙!
把小昏侯送去蜀郡。
天高皇帝遠,誰還管他小昏侯在蜀郡去幹些什麼?政績?就算有政績,別人也看不到!
待個三五年,說不定皇帝就把他給淡忘了。
那些蠻夷部落可不好對付。
若是這數年內,蜀郡發生蠻夷叛亂,這個罪名還能扣在小昏侯的頭上。這罪有多大,還不是你我說了算!”
把小昏侯打發到那麼遠的地方去,他也沒辦法再摻和朝堂上的事情了。
他們有大把的時間,清理和拉攏,那些科舉進士們,吸收進自己的派系。
把小昏侯的根基,徹底挖掉。
就算小昏侯日後回來,也是孑然一人,毫無勢力。
...
兩位三公大臣,主意拿定之後。
孔寒友親自執筆,丞相府擬定了一張全國郡縣政績大考的排名名單,以及官員升遷、貶瀆、平調的名單。
丹陽縣令小昏侯政績第一,晉升益州蜀郡太守。(原蜀郡太守鄭平,告老隱退。)
秣陵縣令董賢良政績第二,晉升九江郡太守。
蕪湖縣令晁方正,晉升廬江郡太守。
...
朝廷兩大派系,把縣令政績前十名額,幾乎瓜分殆盡。
當然,也留了一個,給沒有任何派系的主父焰。這主父焰也是個奇葩,政績相當的高,但是不依附朝廷派系。
按理,這種沒派系的縣令,是無法晉升的。
但是,主父焰早就被皇帝惦記在心裡。無緣無故的去打壓他,皇帝那邊不好看。
湖熟縣令主父焰政績第十,晉升江夏郡。
如此一來,皇帝看了這份政績清單,應該是很滿意了。皇帝想要的,都滿足了。
主相孔寒友和負責監察的御史大夫王肅,一起入宮,將這份政績升遷名單,交給了皇帝,由皇帝最終定奪。
通常,這份名單交上去了,皇帝都不會去改的。
畢竟皇帝對大部分官員都不怎麼熟悉,地方官員的政績和能力,大多是靠丞相府來把握。
皇帝項燕然拿到這份名單,沉思了許久。
別的倒是沒什麼。
但把小昏侯送去益州蜀郡,管轄成都府和諸縣。
這是升遷,倒也沒錯。
誰也不能說這是打壓小昏侯。
但是,恐怕絕大部分金陵官員,都不願意去益州那塊地方.....離帝都太遠了。
這一去,就被朝廷、皇帝給遺忘了,鬼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
而且附近還有蠻夷部落,不服朝廷管轄,屢屢造反。
最關鍵,皇帝可捨不得讓小昏侯跑那麼遠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