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寒友面色灰白,神情顯得十分黯然。
獨尊儒術的希望破滅了。
所謂“主考儒科,兼顧全科”的說法,其實是面子上好聽而已,讓他這丞相有臺階可下。
大楚的科舉大考,終究還是要考全科。
大楚天下讀書人除了士子之外,原本七八成是儒生,平日只看儒書。
就算他們把儒科的三十分全拿了,不過是下游的分數,另外還有七十分呢。
三十分只能縣考得一個“童生”,郡試得一個“秀才”,就到頭了。
至少也要六十分以上的水準,才有望中舉,最終成為進士。
這意味著,天下絕大部分的儒生,都要趕緊去看其它雜書,學其它科目....這一分流,他們怕是要改信其它學說了。
以後,天下儒生恐怕只能佔個三成左右了。其餘各家各派,能佔個七成以上。
這對儒派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損失。
儒家的大好形勢,被科舉考試,硬生生給形勢逆轉。
“輸了!”
“輸得很慘啊!”
“不過,小昏侯確實厲害,隨便一個主意,眼光都遠超我等!
前朝先楚君王后裔,竟然有如此眼界和見識。我儒生中竟然沒有如此人才。可惜啊...皇帝心中定然也是很惋惜!”
孔寒友淡淡道。
董賢良心頭一寒。
小昏侯的出身,是個死穴。
沒人提,不代表它不存在,不代表皇家心中沒有芥蒂。
皇帝真要不介意,豈會一道聖旨,逼著小昏侯入贅平王府?!
只是,小昏侯最近竭力表現的孝心,讓沈太后感到十分滿意。甚至連皇帝,都已經覺得小昏侯忠心耿耿。
可惜,小昏侯的出身,註定了不能大用。
“興辦儒學院的事情,你去抓緊籌辦!儘早遞上一份奏報,丞相府這邊審批下來,大農令先撥一筆錢財...此番政改,各方面的開銷都很大。
光是以紙代簡和科舉大考,就耗費了國庫大筆錢銀。
現在大農令還稍微寬裕些,等後面錢不夠,就難下撥了。”
孔寒友道。
他這儒派領袖,當然要給儒生們多謀一點好處。
“是,弟子抓緊去辦!這學院叫什麼?”
董賢良問道。
“就叫‘金陵書院’吧,請天下聞名的大儒坐鎮,傳授儒學。在金陵城裡多找些富商籌款資助,把規模辦大一些。至少能容納二三千名儒生!”
孔寒友沉思一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