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官員們都震驚的看向小昏侯。
王栩朝楚天秀一拱手,問道:“小昏侯,這童生的錄取線,劃在多少分?!”
“金陵童生的錄取分數線,劃在二十分吧。縣試十中取一,共錄取一千名童生,有資格參加第二輪的秀才郡試。郡試錄取其中五分之一為秀才,國試錄取五分之一為舉人。
王大人,童生名次定了之後,直接在貢院外張榜公佈吧!至於郡試,將在五日之後舉行。童生方可參加!”
楚天秀想了一下說道。
這樣,金陵城大約能誕生嚴格遴選出來的四十名舉人。
其它百郡千縣,最後遴選出一百五十名舉人。
然後二百名舉人,一起參加殿試,進行最終的排名。
能力先不提,最起碼在學識上,這些舉人要高出整個大楚皇朝絕大部分人。
“這科舉考試,為國選才嘛。這一考,讓本大夫看到了整個大楚讀書人的水準!也算是大功一件了。
以後各郡縣官員在文教方面的考核,也有一個明確的標準了。就以童生、秀才的人數,來定。”
王肅讚許道。
“哼!”
丞相孔寒友面色沉重,一言不發拂袖而去。
他已經忍了許久。
是心存僥倖,期盼儒生們能考出一個好成績,他也就預設了這次縣試的結果。
可是,金陵縣試的結果出來了,五十分以上共有十名考生,但是平民儒生僅僅只有名儒“賈生”一人達標。其餘皆為門閥官宦士子。
這還是因為賈生是平王府的私塾先生,看書眾多的緣故。尋常儒生,沒有這個條件看這麼多書。
這太不公平了。
光是看書這一個條件,就把絕大部分平民儒生給擼下去了。
照這樣的標準考下去,等第二輪郡試和第三輪國試之後,最後中舉的儒生寥寥無幾。恐怕不會超過十人。
他孔門數百年來寄予厚望的“儒學大興”,也徹底無望了。
皇帝一旦被小昏侯的科舉“蠱惑”,以全科取官員,儒生哪裡還有再“獨尊”的希望。
他這畢生功業,付之一炬。
這,斷然是不能忍了!
既然如此,那儒派就和小昏侯徹底決裂吧!把小昏侯搞下去,把科舉大權奪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