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廟雷擊事件的真相,終於水落石出,算是解決了。小昏侯既然不再追究,此事便也過了。
接下來也是該把新制,解決掉了。
“眾卿,今日大午朝,要把新制方案敲定。孔卿,你可有上奏?”
項燕然問道。
“臣有奏。
臣率丞相府,草擬了一份新制方案,建議採取‘中正制’:
以我大楚皇朝一名德高望重的大儒,為中正官,以保證不偏不倚。
由中正官,在整個大楚百郡遴選人才,舉薦參加殿試,出仕為官、吏。”
孔寒友遞上一份奏章,立刻說道。
他深思熟慮的醞釀許久,依然覺得“中正制”最為穩妥,才能讓更多的儒生被舉薦上來,參與朝政。
這一次,因為謝胡雍前丞相的前車之鑑,“由王侯、二千石高官舉薦出仕的歲舉制”已經被推翻,也沒有門閥勳貴派官員站出來,反對這“中正制”。
門閥勳貴派也認栽了。
行!
中正制就中正制吧!
但是,爭鬥並未停止。
就算採用新制,也要保證門閥勳貴派的利益,不能被儒派給一鍋端的拿走。
關鍵,在於中正官的人選。
立刻有門閥派的朝臣站出來,道:“小臣,推薦監察百官的御史大夫王肅大人,為中正官。
御史大夫身負監察百官之任,不偏不倚,方能公正不阿!換其他人,可未必能保證公正。”
“臣等附議。”
門閥派的眾官員們紛紛發聲。
只要門閥派的新領袖,王肅大人掌握著舉薦權,依然能夠保住門閥勳貴派的利益。
“且慢!”
立刻有一名御史跳出來,“丞相孔大人,乃是百官之首,為朝廷選才,他才是更合適的中正官人選!”
“不妥,丞相大人身為百官之首,已經有每年考核提拔底層百官的大權。豈能再為中正官,舉薦舉子入仕?”
“御史大夫也不行,身為監察官。若是舉薦官員入仕,這很容易帶來舞弊!”
“還是選一位在野的大儒,出任中正官,比較合適!”
眼看短暫平靜下來的朝堂,頓時又吵鬧成了一鍋沸粥。
兩派官員各抒己見,面紅耳赤,不願相讓。
這一爭吵,便是近一個時辰的時間。
中正官的舉薦權力太大,兩派顯然都不肯放棄。
楚天秀都在打哈欠,他在殿內站久了,昏昏欲困。
這朝堂之爭,聽的是無聊透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