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天歌帶著幾份《大楚邸報》,匆匆來到金陵皇宮外,向禁軍通稟,求見皇帝。
雖然他覺得這是一項天大的功績。
可終究還不知道,皇帝對《大楚邸報》的態度。
項天歌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皇帝是否准許他入宮。
不多久,一名太監出來帶著太子入宮,去見皇帝。
...
宮內。
金鑾殿。
大楚皇帝項燕然心不在焉的看著大楚各郡呈交的奏章,頗為心煩。
他心意已決,欲推行庚子新政。
將這大楚天下,內內外外,全部整頓一遍。
內除諸侯,北征匈奴!
他項燕然要親手完成這兩樁蓋世奇功。
為政之道,在人。
需要有大臣,執行他這皇帝的意志。
把一批得力能幹的新臣選出來,才能順利推行新政。
元宵一過。
他便把孔寒友叫入宮內,“提點”了一番。
御史大夫孔寒友身為儒派的領袖,早有變革之心,只是苦等機會。
得知帝心思變。
孔寒友欣喜若狂,心領神會,立刻率領眾御史們在早朝上,猛烈抨擊“舉子”,藉此抨擊舉子身後的門閥勳貴集團。
這都是衝著“歲舉制”去的,欲改革這積弊已久的舉薦制度。
朝廷選臣,靠的是舉薦。
憑藉這“舉薦”制度,各大門閥、勳貴都能舉薦自家嫡系子弟,入朝為官。
如果舉子們出色能幹,那倒也算了。
可是,他這個皇帝親自主持殿試十餘年,親眼看著舉子,年復一年,日益不堪。
今年的歲舉,尤其的廢物。
金陵頭號大紈絝小昏侯,居然奪得殿試魁首。可見其他舉子,有多麼的不堪。
這些門閥勳貴的舉子們盡是一群庸碌之輩。
這歲舉制,也是該改一改了。
但是,御史們的抨擊,明顯遇到了朝堂上眾門閥、勳貴們的強大阻力,強烈反對。
從謝主相,王肅副相,到九卿等,他們堅決不同意改制。
口口聲聲號稱舉薦製為“祖制”,就算略有瑕疵,也不能改。頂多,各大門閥勳貴,儘量挑出色的舉子,舉薦給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