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軍府內召開高階軍事會議的小會堂內,這會兒已經坐滿了大明陸海軍的高層以及尚書省、議政會里頭幾個可以和軍務搭上邊兒的大佬,可謂是濟濟一堂。
大部分將領和大佬,都肅然而坐,看著人手一份的“恭親王奏摺”的抄件在那裡苦苦思索。而李中山就背對著他們,看著掛著的巨幅世界地圖,一動不動。
窗外,是大將軍府的花園,春光明媚,綠意盎然,陽光灑進來,可到了這間氣氛凝重的會堂內,都變得有點陰冷了.
那份“恭親王奏摺”,就是那份尚淑英千里迢迢帶到南京來的康麻子的作戰計劃,雖然只是一個大略,但也讓參加今兒這場會議的將領和大佬們感到一些扎手了。
如果只有“一國守一城”或“倭寇戰術”,其實也不難對付。一國守一城.也就是破一城等於滅一國!歷史上契丹人用燕京為一城,党項人以靈州為一城,都讓大宋一再吃癟,損兵折將。
但是現在的大明可不是那個弱宋,現在的明軍擁有極強的野戰和攻城能力,有點類似當年氣吞山河如虎的劉裕麾下的北府天兵,根本不需要在攻擊矛頭上堆砌大軍,因此可以將大量的軍隊擁有維持後勤線,還可以沿著後勤線向兩側擴張,多控制一點地盤,說不定還能在原大清境內徵集到大量的民伕和糧草。
畢竟,康麻子的堅壁清野也不可能從山東一直搞到北京,最多也就是在北直隸境內搞一搞,而且也不可能把整個北直隸都清到寸草不生,能把北京城以南二百里清徹底了就不錯了。
所以只要明軍總兵力夠多,同時再採取前輕後重的佈局,打破康麻子重兵防守的北京城並不困難。
而“倭寇戰術”也難不倒現在的大明。還是一樣的原因,明軍陸軍戰鬥力強啊!
而且,大明沿海因為被大清的沿海遷界政策禍害過,所以那裡的居民都是大明恢復後遷過去的國人軍戶——約等於大明武士吧,不過這些大明武士都是扛燧發槍的!倭寇來少了直接亂槍打死,來多了還可以堅守堡壘,點燃烽火,等待援兵。
現在只需要撥點款讓沿海各鄉都抓緊時間修點堡壘和烽火臺就行了,也不需要修什麼稜堡,一般的土木堡壘就足夠了,也花不了多少,而且許多危機感比較強的鄉都早就已經修好堡壘,準備戰鬥了。
可是這個“一國守一城”和“倭寇戰術”一起來,那就不大好對付了。
大明要對付大清的“一國守一城”,那就必須在後勤線上堆砌大量軍隊,這就意味著大明陸軍主力必須出動!
同時,對於大周方向上的守備也不能放鬆,大清、大周現在可是唇亡齒寒!所以吳應麒很有可能會出兵配合大清,因此大明這邊必須要有足夠的預備隊佈署在湖廣、河南方向上。這樣一來,就沒有多少軍隊可以防守萬里海疆了。
如果這個時候,西班牙人、荷蘭人、英格蘭人、葡萄牙人和日本人再從海上大舉入侵,那麻煩可就大了!
而這個麻煩的根源就是大明海軍實力的不足!
雖然這幾年,大明在海軍建設上的投資力度極大,建設了四大造船廠,光是可以修造空載排水量1500噸戰列艦的幹船塢就建了40個,其中的8個還可以修造空載排水量2000噸以上的大型風帆戰列艦.如果再算上用來建造1000噸以下戰艦的船臺,如果可以全部開足馬力,理論上大明的四大造船廠兩年就能下水一支荷蘭海軍!
但是,造船能力和海軍實力也不能完全劃等號。這年頭海軍的戰鬥力很大程度上在於人,只有足夠數量優秀的海軍軍官和骨幹水手,才能讓那些一二三四級戰列艦充分發揮出威力。
如果光是造船就能解決問題,那麼西班牙無敵艦隊也不會總是讓荷蘭人、英國人揍得滿頭包,而法蘭西的太陽王路易也應該能成功登陸英格蘭才對。
可是這個道理陸軍的將領們能理解嗎?大將軍李中山能明白嗎?
李中山一直揹著手不說話,會堂之內,氣壓越來越低。主管海軍大將軍府海軍總監劉國軒只是覺得陸軍那邊的目光不斷地投過來,馬軍總監李來順這個土包子的眼神更是滿滿都是責怪——你個海軍要知恥啊!花那麼多錢,關鍵時刻怎麼就慫了呢?
劉國軒猛地站了起來:“此次北伐作戰之成敗關鍵,在於如何粉碎敵人之海陸聯動,而敵人的陸軍絕不是大將軍的對手,所以海上決戰關係全域性成敗!職部提議,可以先出動海軍主力艦隊,與西班牙無敵艦隊會戰於大洋之上。等海戰取勝,陸軍再發兵北上,當可獲全功!”
會堂裡面一片肅然,坐在一張長桌子兩側的大佬和將領們都扭頭看著突然暴起的海軍總監,他們的目光當中,既有懷疑,也有期待。
李中山慢慢地轉過身,面無表情,目光如炬,看著大明能力最強的海軍將領:“觀光,你真的有把握嗎?海軍的戰船可以大量建造,但是能駕駛軟帆船縱橫大洋的海員卻培養不易,好的船長、大副更是鳳毛麟角。如果都損失了,又得數年乃至十年之功才能恢復你覺得咱們可以這樣賭一把嗎?”
劉國軒的臉色一下漲得通紅,胸口劇烈地起伏著:“大將軍!現在所謂的西班牙無敵艦隊時不時就在我國沿海巡航,還經常尋釁滋事,劫我商船,欺我漁民,海軍上下,皆怒髮衝冠,唯願於西班牙無敵艦隊一戰!”
這一年多來,西班牙無敵艦隊表現得非常無禮,在大明和西班牙並沒有宣戰的情況下,一再侵擾大明沿海的商船、漁民。而大明海軍因為實力不濟,就只能忍氣吞聲,不敢與之決死戰。
在這種情況下,海軍內部想要痛痛快快打一場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特別是大量的四級戰艦在共和八年、共和九年開始陸續服役——那個年產七八十條四級及以上戰艦,只是理論上的最高產量,要達產還得有個過程。不過現在的大明海軍已經建成服役的四級艦已經有三十多艘了!
這些四級艦的質量也許比不了英國造、荷蘭造、法國造,但還是有一戰之力的。
李中山卻冷冷地看了劉國軒一會兒,最後搖搖頭:“海軍實力不足,不可輕易求戰,否則海軍一旦潰敗,北伐大業又得推遲數年乃至十年之久,而且大明在南洋和新大陸的盤子也會崩潰。”
領議政鄭經也點點頭道:“世凱說得沒錯,北伐推遲個三五年沒什麼.南洋和新大陸的盤子不能崩!”
鄭經是劉國軒的“大哥公”,他一發話,這個海軍大佬也不好再多說話,只能一聲嘆息,緩緩落座。就在這時,李中山突然發聲了:“觀光,現在海軍有多少四級艦可用?翼王,伱的南洋公司又有多少武裝蓋倫船可用?”
劉國軒連忙又恢復了站姿,回答道:“稟大將軍,海軍目前可用的四級戰艦一共31艘,在建75艘,其中22艘正在舾裝。”
鄭經沒有起立,而是大模大樣坐著回答道:“世凱,現在武裝蓋倫船已經有一點了,南洋公司有50多艘,粵海公司還有20幾艘不過這些船都在運貨,最多能抽出30艘跟隨海軍作戰。”
這就是手工業第一強國的實力啊!
這年頭的造船業說穿了也是手工業.就靠手搓,基礎就是木工。
而大明的木匠,甚至從事造船業的木匠的總數,也不是荷蘭這種300萬人口,英格蘭這種700萬人口,西班牙這種600萬人口的國家能比的。
英、荷、西加一塊兒才1600萬,大明一國就6000萬,翻三倍還多400萬呢!
而且大明的造船業也不是從零開始,鄭芝龍的時代就開始造武裝蓋倫船了,後來雖然沒有把蓋倫船造利索,但是用蓋倫船體加掛硬帆的老閘船還是造熟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