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1年9月20日,法國,凡爾賽宮,大理石庭院。
這是必將載入史冊的一天!
為了讓這一天在法蘭西和美帝國的歷史上顯得更加輝煌壯麗,路易十四特意選擇了尚未完成內部裝修的凡爾賽宮,作為他在這一天的表演舞臺。
因為鏡廳和王座大廳都還沒有完成裝修,所以路易乾脆將他的舞臺擺在了被凡爾賽宮宏偉莊嚴的主體建築三面包圍的大理石庭院之中。
來自巴黎的官僚,來自法國各地貴族,來自歐洲各國的使臣,來自羅馬的尊貴客人,還有不遠數萬裡從世界的東方飄洋過海而來的大明使團的成員,全都穿上了盛裝,其中不少人還帶著打扮得嬌豔迷人的女眷(自認為是女的吧?),全都聚集在了這座鋪滿的大理石的庭院當中,等待著觀摩一場歐洲歷史上很少發生,也許從來都沒有發生過的大戲——勸進!
路易十四的大臣們翻遍了史料,也沒找到什麼勸進的記錄,最接近勸進的大概就是矮子丕平的謀朝篡位了。不過當時也是丕平主動派使者去請示教宗爸爸:“誰應該稱王?是掌握實權者,還是自認為王而無實權者?”
可是這對太陽王現在的情況也不大合適啊!他又不打算謀朝篡位,他只是撿起一頂被西班牙人丟在地上的“美帝皇冠”給自己戴上。
撿個皇上來做,這怎麼都不算“篡”吧?
不過這種“撿”個皇上當的好事兒,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發生過的。
而大明駐歐洲各國大使正好就在凡爾賽,馬上送上一套法文版的精裝《三國演義》。這一本書上就記載了六次開國事件,董卓一次、袁術一次、曹丕一次、劉備一次、孫權一次、司馬炎一次。其中的劉備建立季漢,就屬於“撿”了個皇上當——漢獻帝把漢朝皇上弄丟了,而曹丕當得是魏皇帝,不是漢皇帝。而劉備就撿了漢獻帝和曹丕都“不要”的去自己當,挺好的!
太陽王和他的大臣們一研究,都覺得太陽王當“美帝”的情況和劉皇叔當漢昭烈帝的情況差不多,都是由國王進步到皇帝,而且都是“撿”了個皇帝來當。劉備撿得是漢獻帝和曹丕都“不要”的漢皇帝,而太陽王路易十四則“撿”了一個西班牙國王們不要的美洲皇帝來當——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分支從來都沒宣佈自己是美洲人的皇帝,而是讓美洲長期處於“無君無父”的狀態當中,這可是絕對的失策啊!
這種“無君”狀態,則讓美洲土著失去了得到君主保護的機會,而是被長期至於最兇惡的帝國官僚的統治之下!
在太陽王看來,如果西班牙加冕為“美帝”,那麼他就對治下的印第安臣民負有責任.哪怕是將他們置於農奴的地位,君主和貴族農奴主,也都有保障農奴生命和個人財產安全的義務。
而且西班牙國王一旦成為“美帝”,就得封一批“美貴”。畢竟美帝國距離西班牙那麼遠,皇帝本人大概一輩子都不會去“就國”,如果再不封一批封臣鎮守各地,那該如何統治?
而那些“美貴”是長久生意,必定是要打著可持續竭澤而漁的主意,必定是保境安民,發展地盤的。
另外,封建貴族統治那是層層封建的,這麼一層層封下去,那麼哈布斯堡家族在“美帝”的統治就有層次了,一層忠一層,一層哄一層.只要哈布斯堡家族手裡還有足夠多的沒封出去的美洲土地,他們在美帝國的統治就是穩定的。
考慮到新大陸的面積,好像幾百年也封不完.
所以路易十四現在已經拿定主意,這一次要在美帝國的東帝國境內來個大封諸侯,封上一大批公國、侯國、伯國.把法蘭西國內的那些刺兒頭都封出去,即便不能把刺兒頭本人封出去,也得把他們的兒子、女兒封一些出去,這樣他們就得把精力擺在怎麼幫助兒子、女兒在美帝國建立邦國的問題上去了。
路易十四就把目光投向了那位最近遭了報應,得了嚴重的通風,路都走不了的第四代孔代親王路易二世.德.波旁了.得找個理由把他的兒子封去美帝國,封一個弗吉尼亞王!
正想著要把英國人在北美的殖民地封給孔代親王的兒子時,一陣嘹亮的號聲打斷了他的思緒。路易十四趕緊抬頭望凡爾賽宮的大門望去,就看見一隊身穿北美野牛皮袍,頭戴羽毛冠,騎著高頭大馬的“印第安貴族”,已經在法蘭西外交國務大臣克魯瓦西侯爵和一隊法蘭西王室胸甲騎兵的護送下,已經到了外頭,這會兒正在翻身下馬。
路易十四知道那都是來擁護自己當皇帝的印第安各部落代表,他趕忙在御座上正了正身子,又換上了一臉莊嚴肅穆的表情,等待自己的又一個高光時刻到來。
一群“印第安貴族”以薩繆爾.尚為首,在克魯瓦西侯爵的帶領下,魚貫而入,很快就進入了大理石庭院,到了路易跟前,一個個都規規矩矩地站好了。然後,宮廷侍從就開始唱名,從魁北克休倫部落酋長薩繆爾.尚開始,一個個往下報,有什麼易洛魁的、蘇族聯盟的、瑪雅的、阿茲特克的,一共湊了十三個。
當然了,除了薩繆爾.尚之外,其他人的酋長身份都是編的,不過路易也不在意這個,反正由教宗爸爸背書,編得也能當成真的來。
唱名完畢,路易十四就扭頭問和他並排而坐的羅馬教宗:“爸爸,您覺得他們的罪大,還是我們歐洲人的罪大,是他們的靈魂更純潔,還是我們的靈魂更純潔?”
羅馬教宗當然知道路易是什麼意思了?他是想證明印第安人的原罪並不比歐洲人大,所以西班牙人的種族滅絕政策和種族監護理論完全站不住腳.
不過英諾森十一世能當上教宗,當然是能言善辯的,可沒那麼容易被路易十四的問題給問倒了,他馬上拿出一副神聖莊嚴的表情,對路易十四說:“國王陛下,眾所周知,印第安人的智力低下,缺乏信仰,發展水平很低,而且極其殘暴,也不信仰天父,而是供奉魔鬼,還普遍使用人祭和血祭.說得客氣一點,他們的文明尚處於幼年,就好像孩子一樣,什麼都不懂,必須要成熟進步的歐洲人對他們進行監護。”
英諾森十一世說的“監護制”是西班牙人胡編出來的,目的是證明他們在新大陸的殖民統治具有合理性。
法蘭西國王看著薩繆爾.尚。
這位法印混血的印第安部落酋長立即對羅馬教宗道:“爸爸,您說我們印第安人智力低下,應該被智力較高的人統治?”
“當然了!”英諾森十一世點了點頭。
這個五十多歲的印第安人微微一笑,開口就是流利的拉丁文:“那麼就請安排一場比試,我代表智力低下的印第安人,挑戰高智力的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如果卡洛斯二世比我聰明,那麼我們印第安人的確智力低下。”
法蘭西國王看著英諾森十一世,“爸爸,要不然讓卡洛斯和他比比?”
教宗心說:你個法蘭西國王也太缺德了吧?居然讓這個拉丁文說得那麼流利的印第安人去和卡洛斯二世比聰明這不是羞辱西班牙人嗎?
“卡洛斯二世不在這裡,”教宗說,“這樣的比試沒有可行性。”
教宗當然不能說卡洛斯二世是個傻子
“那我能和教宗爸爸您比一比智力嗎?”薩繆爾.尚問。
“和我?”教宗臉色都沉下來了。
法蘭西國王卻問:“你想和教宗比什麼?”
“比數學怎麼樣?”薩繆爾.尚說,“我雖然是一個愚笨的印第安人,但是我卻自學了數學,已經讀完了笛卡爾的《幾何學》和沃利斯的《無窮算術》,但還是有一些地方不太明白,希望向歐洲最有智慧的老人——羅馬教宗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