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康熙,你的大清亡了> 第313章 大清合眾國?(求訂閱,求月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13章 大清合眾國?(求訂閱,求月票) (1 / 3)

“諸位臣工,都平身,都站起來吧!”

已經變成議政王大臣會議大廈的天壇之內,康熙皇帝非常客氣地招呼一群選他當皇上的亂臣賊子起身——過去一段時間,大清的規矩的皇上居高臨下坐著,底下的大臣跪著,非常不平等啊!

現在這個規矩必須得改一改了。這被都“原君原臣”了嗎?照理說一人給個座,坐而論道才好。不過下面這幫原臣都還給康熙留了一點面子,雖然康熙給他們準備了椅子,但大家還是很客氣地站著說話。所以大清的議政王大臣會議比起大明的國人議政會,還是不夠進步啊!

另外,這個大清議政王大臣會議的代表性不如大明的國人議政會。參加議政王大臣會議的代表,都是議政王和議政大臣或是他們的全權代表。

而國人議政會的代表從字面上看,就知道他們是代表國人.當然了,在實際操作中,那些非直轄(朝廷直轄)的地區派出的議政官,都是由當地的藩主指定的。

不過就算這個議政王大臣會議的代表性不足,這套體制也已經進步的讓康熙壓力山大了——這個議政王大臣會議已經罷免了一次皇帝,又事實上選舉了一次皇帝。這意味著如果康熙再不好好幹,他依舊有可能再次被罷免.

所以他必須得加倍努力啊!

康熙看到底下的議政王大臣都大搖大擺站那兒了,還向他們欠了欠身,算是還了一禮,然後才笑吟吟開口道:“諸位議政王、議政大臣既然還信任朕,繼續擁戴朕當皇帝,那朕就應該拿出個能扭轉大清頹勢的法子。

實不相瞞,其實朕早就在為大清思謀出路了.如今中原的形勢,望之好似元末,又好像是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初年中原尚未一統的時候。而我大清以八旗為本,興起於白山黑水之間,本非中原漢人之邦,可以比之契丹,或比之蒙元。若中土無英雄,那麼我大清興許能在中原享百年國運,可惜朕的德行不足,使得上天降英雄於中原,才有如今的天崩地裂之勢。

而我大清如今要謀的,不是逆天而行,妄圖再次一統天下。而是退而謀一個大契丹似的北清契丹所立之國,雖然沒有能入主中原,但是卻據有燕雲十六州、漠南、漠北、東北遼闊之土,享國二百一十八年,與大宋併為南北之朝。諸位臣工意下如何?”

這就開始議政了!

現在的議政王大臣會議連皇帝都能罷免和推舉,那麼涉及到大清國家大政方針改變的議題,當然要拿出來議一議了。

而且也只有讓議政王大臣會議透過“大清大遼化方案”,大清才有可能正式和大周、大靖結盟,要不然大清以一統天下為目標,那這個盟要怎麼結?

另外,康熙也知道現在的大清議政王大臣會議對大周、大明就是個大透明他們這裡商量什麼,大周皇帝吳三桂、大明大將軍李中山和大靖皇帝耿精忠馬上就能知道!

他們都知道了,那就能放開了打內戰了.反正大清撐死了是個大遼的命,你們只要能滅了中原的對頭,怎麼也能有個大宋做一做,不也挺香的?

而對大清內部而言,只要確定了大清大遼化的國策,那麼康熙就能在中原方向上甩包袱了——大遼控制的中原地盤往大了說也就是燕雲十六州嘛!

所以十六州以南的地盤,統統都可以藩鎮化!

“皇兄,臣弟覺得當個大遼也挺不錯的!”恭親王常寧現在是議政王當中最有牌面的,所以頭一個發言質詢,“不過現在的關外還是有點荒蕪只有盛京周圍還有點人氣,而且漠北和朝鮮兩處藩地也不怎麼服氣兒。如何山河四省真的沒了大半,我大清要如何立國?皇兄,您想過沒有?”

“常寧,你說的這些,朕當然想了一個對應之策.”康熙和顏悅色地回答道,“朕的對應之策,就是合眾立國!”

“何為合眾立國?”常寧問。

康熙道:“就是合眾位臣工於朕之力,一塊兒把咱們的新大清給立起來!

具體來說,就是朕要把關內的山河四省之地的大部分都封給諸位臣工朕只直轄順天府、大同府、宣化府、遵化州、永平府、易州和新設立的天津府,一共五府二州之地。

與此同時,朕還要對漠南蒙古和盛京將軍、黑龍江將軍的轄區重新劃分,新設吉林將軍、漠南將軍二職,然後再在漠南、盛京、黑龍江、吉林等四將軍的轄區之內,為山河四省的藩主劃分領地,由各藩藩主,從山河四省遷移無地少地的農民,去四將軍轄區建立頭下軍州。這樣山河四省無地少地農民可以得到土地,而塞外四將軍轄區也能得到人口。不出十年,關內塞外就都是樂土了!”

實際上大清在康熙初年的時候,面對的就是一個“合眾國”類似的大好局面!

人口、土地、資源、產業,甚至軍事力量,全都是“合眾國”級別的。

如果大清朝廷可以乾點人事兒,好好開發四川,開發東北,發展海外貿易,促進工商業發展,加快民族融合。搞出個真正意義上的康熙盛世也沒多困難。

幾千萬不到一個億的人口,守著那麼大的土地,還擁有絲綢、瓷器、白糖(除了中國,其他地方只有黑糖)、茶葉這四個在當時來說的頂級產業鏈。而且周圍也沒什麼值得一提的強國,哪怕是西方殖民者,這個時候他們在東方的實力連鄭明都壓不住。

大清如果自己不搞沿海遷界,再把鄭芝龍收為藩屬,吞掉東南亞不過是時間問題——當時東南亞各國除了緬甸和越南外人口都很少,土著少、白皮更少,廣東、福建沿海的漢人如果能源源不斷遷入,再加上一個比較強勢的鄭氏集團,早晚能搞成當地的絕對多數.

毫不誇張的說,大清就是個夢幻開局,慘淡收場!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