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太子有嫌疑,又或者是另立新君,離親王姬原都不會放過樣好的機會。
而且,太子姬驁這數年內,實力大漲,投效他的人極多,也不是任人拿捏的。
若真那樣做,恐怕其它地方未亂,洛邑就先亂了。
一時間,丞相聞綱也陷入了兩難之地。
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是拿下太子姬驁呢,還是另立新君呢?
只是此時此刻,面對太子姬驁的哀求,丞相聞綱也沒時間與其它人商議,委實難決。
因為一旦開口,為太子姬驁證清白,就造反支援他,不為太子姬驁證清白,就代表著要廢太了,另立新君。
突然間,丞相聞綱的注意力,又回到了刺殺這件事本身。
刺客先是用這種舉世罕見的化無奇毒刺殺了仁尊皇姬隆,隨後在自焚前又用一句話,給太子姬驁安上了弒君弒父這種大逆不道的罪名,是為了什麼?
丞相聞綱同樣很清楚,太子姬驁是不可能在此時此刻刺殺皇帝的,那刺客的最後一句話,明顯是栽贓和潑汙水。
這種手段,簡單而有效!
所以,丞相聞綱認為刺客或者謀劃一方目的應該不簡單,但是不外乎是亂了大周。
仁尊皇姬隆這個老皇帝死了,太子姬驁因為這弒君弒父的嫌疑而無法繼位,大周要是再不亂,丞相聞綱自己都不相信。
那麼,刺客或者謀刺一方的目的,就是為了不讓太子姬驁登基。
瞬息間,丞相聞綱就有了決斷。
既然敵人的目的在此,他就要反其道而行。
反正無論是拿下太子姬驁另立新君、又或者是支援太子姬驁上位,都有可能引來內亂。
那麼還不如選後者,至少不讓敵人如意。
可以說,丞相聞綱這短短一瞬間,就決定了大周的未來。
定了定神將,丞相聞綱先是緩緩起身,整了整衣冠,然後又扶起了太子姬驁,並親自為太子姬驁整好了衣冠。
做完這些動作,四周除了一些還在哭泣的內侍,都已經安靜了下來。
“先皇遭刺戮難,用心如刀割難以形容老夫傷痛之萬一,但是泱泱大周,不可一日無君,我等拱為大周臣子,當擁立新君以定國事。”
說著,丞相聞綱就舉起了太子姬驁的左手,“太子在此,我等當擁立太子繼位新君。
至於刺客臨死前所言,如此簡陋的汙名之舉,諸公恐怕早已經看穿,不用老夫再解釋了吧。”
老皇帝死了,新皇將立,大周這數千文武貴族們,大多數早已經忘記了仁尊皇姬隆,全數注意力都在新君姬驁身上,又或者是說是在擁立新君這件事上,他們能夠獲利的多少利益和好處。
至於刺客臨死所言,誰問誰傻。
所以丞相聞綱一呼百應,在場的大周貴族們立時山呼擁呼。
至此時,太子姬驁神情才為之一鬆。
只是誰也沒有注意到,丞相聞綱眼眸中依舊寫滿了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