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中有很多工序,首先是收集使用過的彈殼。
我們都知道部隊是有射擊紀律的,戰士們會盡可能的回收彈殼,並且在戰鬥結束後帶回後勤部軍工廠進行篩選和修復。
只有那些沒有形變和破裂的彈殼才能使用,以免發生炸膛或者不合膛的事故。
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戰士們在使用復裝子彈後,讓原本就戰痕累累的武器多多少少會出現炸鏜的情況。
張萬和每個月都會聽到不少前線指揮官的抱怨。
其次是重新制作底火。
同志們通常是將壞的黃銅彈殼上剪下銅皮,再將它們衝壓成銅盂。
加入雷汞後,重新嵌入彈殼底部,接下來才把造粒後的火藥按規定的重量裝入彈殼。
最後加上彈頭。
通常的做法是做一個子彈頭的模子,把一個銅板衝壓進模子後形成被甲,再澆入熔化的鉛。
透過以上手法復裝完成的子彈缺點非常多,比如密封效能差導致的火藥容易受潮,射擊殘留物多,射程近,精度差,初速低,彈頭形狀也不盡如人意。
而且目前兵工廠只能製造圓頭彈頭。
有時銅板衝壓的不好,會造成破口,裸露出鉛芯。
不過也有可能因禍得福成為變相的達姆彈。
部隊在使用這種子彈時一般不會射擊100米外的敵人,超過這個距離誰也不知道子彈會飛到哪裡去,大機率沒什麼殺傷力。
而即使是這種在鬼子眼中連殘次品都不算的子彈,以當時的根據地的工業水平而言,也稱得上是後勤部軍工廠的巨大成就。
部隊靠復裝子彈,極大地緩解彈藥緊缺的困難,這算是黑火藥在世界上最後的輝煌吧。
整理了一下思緒,黃河看著三人說道
“關於子彈這件事,雖然我個人很看不起復裝子彈,但短時間內我們還擺脫不了這東西。”
“目前根據地除了材料不足,還有一個問題是子彈的口徑不統一。”
“我們手上的武器型號實在是太多了,三八大蓋和歪把子用的子彈口徑是6.5×50mm,九二式重機槍又使用7.7×58mm。漢陽造和捷克式輕機槍用的子彈是7.92×57mm。”
“再加上各種各樣的萬國牌武器。如果要專門新建一所子彈廠,後勤的壓力就太大了,我和老張一定會猝死的。”
黃河看著旅長期待的眼神,他說出了自己最近的安排。
統一子彈口徑是必須要做的事情,但只能循序漸進。
這不僅是為了減輕後勤壓力,還為了提高戰場存活率。
我們現在很多戰士用著繳獲鬼子的武器,不同的槍支開槍的聲音也是不一樣的。
如果是在黑夜雙方僵持的戰鬥中,大部分同志們是什麼也看不到,只能靠聲音來判斷鬼子們有沒有摸上來。
當聽到周圍的槍聲都是漢陽造,那麼戰士們會更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