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其它小說>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 第九十九章 郭康也是麥基洗德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九章 郭康也是麥基洗德 (1 / 2)

叮囑完大家之後,郭康就想要起床去幹活。畢竟現在還是戰時,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但脫歡等人都說,戰場那邊反而沒有緊迫的工作了。他還是好好歇一歇再說吧。

三十三軍團的統帥,就是郭康的堂叔郭昭文。他告訴郭康,在主戰場勝負已分的時候,脫歡那邊就已經下達命令,立刻組織追擊旗隊。由第八軍團的張軍團長親自指揮,務必要把殘餘的敵人野戰力量徹底粉碎,不給他們重新集結的機會。所以,郭康等人還在攔截敵人的時候,那邊的追擊準備就已經開始了。

主戰場的戰鬥結束之後,脫歡又命令從剩下的戰鬥單位裡,抽調出一部分,組成攻城旗隊,由三十三軍團第一大隊的大隊長陸勇指揮,負責攻取達曼胡爾縣城。郭康等人的作戰安排,就是這時候下達的。

此時,脫歡帶著指揮部,還留在原地。因為戰鬥結束之後,指揮部反而更忙了。他得率領指揮部的軍官和幕僚們,關注打掃戰場、收容俘虜和傷員清點安置等工作。其他的事情,包括物資和人員的補充,也需要指揮部進行統一協調,因此也分不開心思去管別的。

郭昭文當時也不在攻城戰場。作為留下來的人裡,職位最高的軍官,他受命進行警戒,保護指揮部和運輸路線,剿滅成規模的亂兵,警戒可能出現的其他敵人。

兩個旗隊的戰鬥,都委託給指揮人員自己負責了。所以,大家互相不知道彼此的進度,指揮部那裡也沒有及時給他們傳遞訊息。

實際上,郭康受傷那會兒,追擊戰鬥都已經快結束了。埃及軍隊原本就比較鬆散,在堅定的追擊之下,很快徹底潰散。大部分埃及人本來就缺乏作戰積極性,眼見跑不動,就成群結隊地放下武器投降。不少馬穆魯克,也選擇投降或者觀望,其他人則四散瓦解。謝赫和幾個埃米爾,只能各自帶領親兵逃走了。

埃及的地形,是個頸部很長的喇叭形,外敵只要攻入腹地,當地勢力看似還坐擁富饒肥沃的腹地,但其實根本無險可守。想要找到地理上方便設防的地方,得順著尼羅河往南,到第一瀑布那邊才行了。但都跑到那邊去抵禦北方的敵人,與其說是守埃及,不如說是守努比亞了……

歷來,埃及的歸屬,往往就是這樣,由一次決戰就確定了——而且這決戰經常都不是在埃及境內打的。

歷史上,東羅馬在這裡,已經是最耐打的勢力了。在敘利亞的決戰失敗之後,羅馬人還能在下埃及,依託多處要塞進行防禦,並且和阿拉伯人進行打援戰鬥。在下埃及戰敗之後,羅馬的殘餘力量又在上埃及重新集結起來,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和阿拉伯人進行了新一輪交戰。不過,這主要也是因為南方的努比亞人跑出來武裝保衛羅馬,否則,估計也沒有第二輪戰鬥的事情了。

對此,馬穆魯克們自己當然也很清楚。他們可能不是這麼瞭解歷史,但每次蘇丹換人,他們都會內亂一番,這種經歷,還是大家都有的。

而馬穆魯克的內戰,其實也可以看做兩個外部勢力爭奪埃及統治權的戰爭,和現在羅馬大戰馬穆魯克,本質上區別其實不大。如何看待這種衝突,如何做出最有利的選擇,大家早有經驗了。

這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埃及這地方,要是第一次決戰都打不過羅馬人,那之後的戰鬥肯定也打不過。所以,確定形勢之後,立刻有上千名馬穆魯克也選擇了向追擊旗隊投降。還有一些人向開羅方向逃去,估計是要回那邊的軍營,但他們會不會繼續抵抗,就不好說了。

所以,現在確實沒有什麼需要郭康加班忙活的事情了,現在歇著就行了。

叔叔都這麼說了,郭康也不好再堅持,就答應了下來。不過他表示,自己也得活動一下,不能老在這兒躺著,也不能耽誤大家的時間了。

脫歡等人都表示理解。不過脫歡也說,既然他醒了,大家就可以散了。不過王大喇嘛還在路上,待會兒也會來看郭康,所以,還是不要跑太遠。

至於軍事上的事情,他也不用擔心。他們也不是一直看著,因為郭康醒的還算快,大家剛把他帶過來,就開始亂撲騰了。而且各支部隊都有人指揮,兩個旗隊也都在各自作戰,不受影響。

在軍隊裡,旗隊是個臨時的單位,也是源自古典時代。是指為了特殊需求,抽調不同編制和人員,組成的特遣分隊。這個名字源於拉丁語的“旗幟”,因為在組建的時候,指揮官會臨時授予他們一面旗幟,因此而得名。

羅馬北方的蠻族,與其他文明國家的敵人不同,組織十分鬆散,但地處偏遠,各部落經常神出鬼沒的。大部分時候,出動整個軍團,有點小題大做;更低階的單位,又可能不夠用。因此,各種規模的旗隊,在那段時間裡頗為流行。

後來,羅馬軍制進一步演變。從戴裡克先開始,軍團和旗隊逐漸被更小的、五百到一千人的小型單位取代。君士坦丁大帝時期,鑑於邊軍軍團過於臃腫,對付蠻族效率不高,反而經常造反,因此將剩下的大軍團也全部拆分。拆出來的更小單位,就發展成了後來的戰團。

這個變化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後世的人們,把這個變化,統稱為“第二次建軍”。此後,軍團為戰團所取代,旗隊之類的編制也就不再需要了。

後來羅馬的實力衰落,開始面對蠻族正規軍的進攻,但此時,羅馬已經連正規軍都難以維持,自然也沒有辦法重新建立軍團了。

紫帳汗國時期,與其他國家的大規模野戰,又重新成為最主要的戰爭形勢。因此,軍團規模的編制,重新成為了軍制的主流。

當然,紫帳汗國軍隊,和之前的羅馬軍隊,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繼承關係——他和唐軍、元軍的繼承關係,估計都比羅馬軍隊大。

只是在名稱的選擇上,當時大家故意選擇了一些古典時代的名詞:因為對這個時候的歐洲普通人而言,古羅馬就是強大的象徵;對於紫帳汗國的統治者來說,古時候傳說裡的大秦國,也明顯比各種蠻族和希臘人更有吸引力。

說白了,就是不管當地人還是東方人,都覺得古羅馬的名字更帥——雖然大家其實都不怎麼了解那會兒的制度,但耐不住所有人都喜歡復古。

在這種“你還能有老祖宗能打”的氛圍裡,遇到不了解,或者羅馬人沒有發明過的概念,他們也會自己創造一個。更別提很多名字,完全就是望文生義,自己腦補出來的了。之所以和古羅馬有相似之處,與其說是他們繼承了眾多羅馬遺產,不如說是仗打的多了,總會“趨同進化”——漢朝和羅馬,唐朝和東羅馬,都有不少相似之處呢。

有些時候,他們甚至會主動進行一些修改。比如古羅馬時代,其實是沒有“軍團長”的。

最早的時候,羅馬軍隊只有三千個人,由城裡的拉丁人、薩賓人、伊特魯里亞人組成。前者是羅馬的建立者,後面那倆是“統戰”來的盟友,在軍隊裡也有“股份”。因此,這三個部落,一方出一個指揮官,稱為軍事保民官,負責指揮和管理軍隊。

後來羅馬越來越大,“統戰”來的人越來越多,軍事保民官增加到了六個。等軍隊規模再上一個臺階,不能什麼事情都所有人抱團上了,就有了軍團的概念,把大家分入不同的編組裡。而各個軍團,其實是之前羅馬城邦軍的複製,因此也保留了六個軍事保民官的職位。

共和制時期,遇到戰時,一般會把兩個軍團編為一個野戰軍外出作戰,由一名執政官指揮。每個軍團裡,則由這六個代表“股東”的軍事保民官輪流負責,所以,並不存在一個“軍團長”的固定職位。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