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九點鐘左右,郭康所在的船上,已經能看到隱約看到遠處的尼羅河河灘了。
前方的戰船開始展開隊形。不過郭康他們這些貨船,操縱性很差,只能大致聚在一起,也不敢離得太近,其實沒什麼陣型可言。整個船隊還在緩緩向前行駛。
又過了半個鐘頭,他已經能看見亞歷山大里亞港口,還有附近島嶼上的建築遺址了。喬安娜說,這些小島和沙洲上,當年還有一些建築和住民。其中最有名的一個大島,就是燈塔所在的法羅斯島。
不過一百多年前,塞普勒斯王國發起的十字軍,徹底摧毀了亞歷山大。島上這些設施,也都被無孔不入的十字軍劫匪破壞一空。直到現在,都沒有恢復過來。這些服務於航道的建築,也就從此荒廢掉了。
這個時候,已經能看到城市外的海面上,有不少桅杆的影子。仔細看,還有黑煙升起,那邊應該就是圍城的戰場了。敵人顯然也注意到了他們,哪怕在這裡,也已經能看到那邊的船隻正在組織起來,漸漸形成了戰線。
他們這邊,軍團長的船上,也升起了旗幟。
這個時代,地中海上,戰鬥用的船,還是槳帆船為主。羅馬的海軍也是如此。相比於大型帆船,划槳船速度更快,也靈活得多。船上有專門的撞角,以及弩炮或者新出現的火炮。
而他們這種帆船,在這個時代,操作性還很糟糕。運送物資還行,用來進行戰鬥,就有些太笨拙了。
非要說的話,帆船作為戰船,倒也不是說不能用。在歐洲大陸西北,風浪更高更急的北海上,大型帆船也有一些優點。但是,只要有條件,大家還是寧可使用划槳船。英法戰爭的時候,熱那亞人的幾條划槳船,就把規模大得多的英格蘭艦隊打的團團轉。可見,這種技術優勢,還是存在的。
帆船的優勢,是能節約大量槳手。而槳手,也是艦隊裡成本最高的一部分。一艘常見的“加利”型槳帆船,就得小二百個槳手。一支成型的艦隊,光槳手的數量也能輕鬆達到一個軍團的規模。
因此,養一支海軍,是個十分昂貴的任務。哪怕身處海邊,常年有作戰需求的國家,都很難維持一支隨時可用的艦隊。
東羅馬還算興盛的時候,藉助龐大的財源,能維持數百艘划槳船。科穆寧王朝時期,曼努埃爾一世遠征埃及,也攻打過達米埃塔港,那會兒他帶了包括盟軍150艘以上的划槳船;此外,那會兒的義大利城邦,對餘威尚在的羅馬人也還有點敬畏——他們名義上還是羅馬的封臣,也樂意接受價格公道的調遣。威尼斯人就能再提供一百艘船,還可以讓各處的定居點,給羅馬艦隊提供補給和維護服務。
不過後來,羅馬在內亂中迅速衰敗下去。海上力量尤其需要持續維護,因為衰敗的特別明顯。1203年的時候,整個國家只有20艘破舊不堪用的船了,甚至沒法作為戰艦使用。等到米海爾八世收復君士坦丁堡之後,設法重建艦隊,也只有80艘船。
巴列奧略王朝,也只有開國這一位有些本事。他之後,繼任者更是一代不如一代。安德羅尼卡二世的時候,為了省錢,直接把艦隊裁撤吊了,改為直接租借熱那亞船隊。此後,本土的艦隊雖然也重建過,但規模一直不到20艘;各次戰鬥中,能夠一次出動的,最多也就不到10個。
好在這會兒,愛琴海和黑海沿岸的海盜,也衰落了不少。小亞的突厥牧民,雖然也有兼職當海盜的,但顯然不太專業。雖然人多,卻連打這點艦隊都費勁。所以,也就這麼一直湊乎著……
至於紫帳汗國,乾脆長期沒有海軍,充其量只有沿河的一些運輸船。僅有的艦隊,還是當初進入大都之後接管的。後來國家逐漸興盛起來,為了維持黑海的貿易安全,不依賴義大利人,才開始擴建水師,在大都組建艦隊,堵住馬爾馬拉海。不過,最多也還是幾十條船的規模。
艦隊裡的槳手,大多是希臘人——不是大都城裡,那些靠著祖產,天天無所事事,到處喝茶、唱戲劇、寫文章吹牛打屁的“希臘人”。而是在摩里亞地區,那些日子並不富裕,經常要出海討生活的、真正意義上的希臘人。
摩里亞就是古代的伯羅奔尼撒。當地沿海的希臘人,從荷馬的時代,就開始划著槳帆船,四處航行了。直到現在,那裡都在提供優秀的槳手。按郭康的記憶,在他們那邊的歷史上,一直到奧斯曼時期,蘇丹都在沿海的希臘人社群裡,登記槳手,僱傭他們作戰。
雖然因為後世蠻族,喜歡認希臘人當精神祖宗,盛讚他們的偉大,但希臘本土其實並不富裕。因此,人口稍微多一些,大家就只能冒著危險,出海討生活。可能就是這樣的環境,才讓他們養成了這種風俗吧。
紫帳汗國剛剛南下控制希臘地區的時候,當地的情況還很混亂。西方來的拉丁領主和傭兵,四處橫行無忌,本地土匪也十分猖獗,整個希臘地區本來就多山,這下更是成了個土匪窩。後來,紫帳汗國出兵趕走了拉丁人和傭兵團伙,剿滅了大部分土匪,在山區勸農,推廣棉花、橄欖等經濟作物。沿海地區,也組織起來,由官府租借工具,進行漁業生產。這樣,才把當地穩定下來。
生活穩定之後,當地人也開始有了精神追求。大概在巴西爾三世執政時期,摩里亞地區興起了“戰士公社”運動。這種組織,最開始是山民之間的簡單互助團體。有時候,也會用來組織人手,參與鬥毆,在山間進行搶水之類的有活力行動。後來,這個風俗傳到了雅典,又傳到了大都,引起了一些學者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