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其它小說>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 第三十一章 羅馬真理與通用常識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十一章 羅馬真理與通用常識 (1 / 2)

郭康講的這些,脫歡聽得半懂不懂的。

他本來就不怎麼喜歡研究這類問題,郭康還東拉西扯,舉了一堆例子。最後,只好說道:“你這個結論,我倒是知道了。不過中間這些過程,你還是去跟王師父他們討論吧,我當時學神學,就學的一頭霧水……”

“無所謂,王師父也不是很懂神學。這不影響經營教會的。”郭康指出:“我們的組織一直如此。大牧首隻要天天開會,到處要經費就可以了;但負責辯經、寫註疏的學者,要顧及的方面可就多了……”

“啊?”

“真的,我現在覺得,大牧首最大的職責就是化緣。”郭康告訴他:“不過王師父這方面確實很厲害,聽說教會經費好久都沒這麼充裕過了。”

“那倒是,我看他都能從公教教會那邊要錢。也不知道怎麼做到的。”脫歡想了下,說。

“也是時機的問題。”郭康說:“以前羅馬主教強勢的時候,這邊恰好很弱小。公教教會根本不把正教當回事,派來的使者都頤指氣使。這邊的希臘人,其實不怕和他們辯經,但就算辯贏了,也沒什麼用,人家大不了再派個十字軍把你滅了……”

“後來我們這邊興起之後,公教教會反而面臨腐敗和分裂的問題了。各地教會心思不一,法國人和義大利人整天內鬥不止。教會威信掃地,對立的教宗們因此特別需要有人撐腰——不止是世俗方面,也包括宗教方面。”

“這個時候,誰能得到其他教會的支援,誰當然就能得到巨大的合法性優勢了。再加上我們現在實力強大,說話有了分量,他們自然樂意掏錢,換取我們的默許乃至支援。”

“我以為兩邊早就撕破臉了呢,沒想到還有人認啊。”脫歡評價道。

“我記得,至少在第四次十字軍之前,是沒有徹底撕破臉的。”郭康說:“雖然天天互相指責,但主要還是羅馬主教和大都牧首在爭奪拜上帝教的主導權。只不過後來發生了軍事衝突,關係也降到冰點了。”

“雖然這麼說,但真需要的時候,兩邊還是可以進行合作的。當然,能讓對方歸附,肯定是最好的,能夠帶來巨大的宗教聲望,得到諸多好處。所以,這關係也一直還有維持就是了。”

“哎,真的好麻煩……”脫歡又抱怨起來。

“還好吧,這都是日常。”郭康撓撓頭:“兩個兄弟教會,互相指責對方變質,為了私利修正先知的意圖,乃至互相開除教籍,這才是正常情況。歷史上已經發生了很多次,未來也肯定還會一直髮生下去的。不管拜上帝教還是天方教,還是其他的什麼,都會這樣。習慣了就好了……”

“你這麼瞭解,那往後就煩勞你多考慮下了。”脫歡立刻說:“還有剛才說的教育的事情,也得你多動動腦筋了。”

“那些反而簡單。”郭康說:“教育是基於國家管理結構的,我們這個情況,只要順水推舟就行了。最難的工作,祖先已經完成過了。”

“相比起來,我們的教育機構,比周圍這些國家,要龐大的多。他們就算有了錢,也不一定能養得起,因為我們的教育,和行政機構,已經合為一體了。這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我聽說,當年建帳開國的時候,就沒有多少能教書的人。那時候,河南河北地區,常年都亂的很,連教會教育都已經崩潰了。樂意追隨我們的,都是些目不識丁的下層民眾,更加接觸不到教育機會。”

“各地的人,說的話也不太一樣。人數不多,語言倒是很雜,有時互相都聽不懂。所以,文化教育和軍隊的建立,是同步進行的;而我們這個國家,又是在軍隊的基礎上搭建起來的。“我看過祖先、叔祖留下的文件和筆記。他們經常提到,用來作為比較的國家,其實不是大唐或者大元,而是西遼。”他問脫歡:“你想過沒有,為什麼西遼在那邊沒能紮根成功,我們卻成功了?”

“我們開國的時候,人還沒有西遼多吧。”脫歡直接搖了搖頭:“沒仔細想過。是不是敵人太菜了?”

“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自己人也太菜了。”郭康回答。

“自己人菜?”脫歡沒理解。

“是啊。”郭康解釋道:“西遼立國的地方,處於中原和波斯的中轉站,一直是商路繁榮的地方。商隊來往頻繁,民眾也見多識廣,什麼都接觸過。當地文化也很發達,早在遠古時候,就有了城市、文字和自己的文明瞭。”

“這麼久遠麼?”脫歡意外地說。

“是啊,那個地方,早年和波斯人是一家的,文明史也差不多長。”郭康說:“當地人跟波斯人,算是一個祖先的不同分支。那裡的定居民,文化和習俗也和波斯差不多。”

“不過後來,到了唐末那會兒,波斯人向突厥人傳教,結果卻引來了大批突厥人湧入鐵門關,滅亡了當地的波斯政權。此後,那地方才開始突厥化。”

“西遼建立的時候,當地就是這麼個文化背景。定居農民有長久的文化傳統,遊牧民也早就接觸過波斯文化,大多接受了天方教——咱們都知道,天方教文化,其實也是波斯化的一種。”

“而西遼朝廷裡,契丹人和漢人,一共才二百多人。這點人,實在太少,所以西遼君臣想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徵,都已經很困難了,更別說去改變人家。但另一方面,他們能立國,靠的是軍事優勢;而這種軍事優勢,又是和他們帶來的‘東方文化’掛鉤的,如果捨棄,那就和當地一眾草頭王一樣,也變得兵弱不堪戰了,人家又何必服從他們呢?結果,自然就卡在這個不尷不尬的境地了。”

“我們的處境就好多了。”他對比道:“當初,在河南、河北地區,居住的民眾,其實是一群亂糟糟的大雜燴。斯拉夫人、保加爾人、佩涅切格人、庫曼人……基本上什麼都有。”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