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其它小說>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 第二十四章 甲彈對抗!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四章 甲彈對抗! (1 / 2)

其他人聊天的時候,郭康正在兩個堂弟的幫助下,穿上盔甲。

今天,他倒不會穿這身,因為舉行儀式時的裝束,家裡已經幫他準備好了。再怎麼說,郭氏也沒淪落到出征的裝備都要臨時買的地步。何況郭破奴對此很積極,他還沒按計劃去準備的時候,就早已經替他張羅完了。

穿上之後,他稍微活動了下,測試這個鎧甲的靈活性。

雖然武力方面的天賦不怎麼樣,但郭康從小被義父拽著練功,底子還是有一些的。而且,這鎧甲設計的還算合理,負擔並沒有紙面上顯得那麼大。

其實,在他過去的世界,一套鎧甲五六十斤,都是常見的情況,不管哪個文明都有。而在一些特殊條件下,重量還有可能更高。

比如實戰中,有條件的人往往會選擇多套一層鎧甲;歐洲的騎馬競技中,也會使用加厚的安全鎧甲作為防護;此外,每個地區,每個時代,都總會有一些天賦異稟、高大強壯的人。這些人也往往是重點培養的勇士,會穿特製的甲冑。這些條件下,一百斤也是可以達到的。哪怕沒有內力,也依然能使用,只不過機動性就會出現問題了,所以還得看地方使用。

說到底,戰爭是最激烈,也是最公平的競爭。人類為了戰爭,是可以榨乾自己最後一絲潛能的。理論上,鎧甲的強度只要及格就可以,再多的部分,提升就比較有限了,並沒有代差級別的壓制。

但是,只要能取得一點優勢,大家依然樂意為此不惜成本和代價。除了……甚至是大宋,都會設法攢出一支重灌軍隊來保底。可見,這競爭得有多激烈。

而歐洲這邊,因為競爭壓力沒這麼離譜,所以發展的思路也不太一樣。雖然給後人的印象,似乎都是各種“罐頭”,但除了東羅馬走過重灌的路線,這邊其他的鎧甲,都是向靈活輕便方向發展的。

在古代,鎧甲要應對各種冷兵器,尤其是箭矢。如果說,一支古代軍隊的上限,是由格鬥能力決定的,那它的下限,就是放箭和抵禦箭矢的能力決定的。

作為“垃圾兵過濾器”,弓弩發射的箭矢,能夠在遠距離,就高效地把無甲目標排除掉。這樣一來,透過堆積大量低素質士兵,來維持陣線,乃至靠人數優勢多打一取勝的思路,也就愈發困難了。所以,只要是有點追求的軍隊,肯定會在這方面下功夫:一邊要增加自己的投射能力,一邊又要增加防禦敵人投射的能力。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在這方面,中原地區和其他地方,差別就非常明顯。

大家都知道弓箭很好用,但這東西不是人人都用得起的。中原人能把昂貴的箭當成消耗品,像雨點一樣射出去,其他人可就不好說了。

中世紀晚期的歐洲,用弓箭最出名的,就是英格蘭王國。他們的軍隊骨幹,就是由長弓手組成的。

在英格蘭,標準情況下,普通自耕農擁有一塊30英畝的份地(大概180市畝),能夠讓他們獲得一到兩英鎊的年收入;而富裕自耕農,年收入範圍是25英鎊,可以自備弓箭和防身武器,並且日常練習射箭。王國政府把這些人成為“約曼”,作為主要的兵源,要求每個週末,都要進行集中訓練,還要定期進行考核。從戰果看,長弓手的訓練和組織,在當時算是比較成功的,讓英格蘭王國擁有了一批價效比極高的步兵,在當時算是比較先進、可靠的制度了。

既然這制度很成功,那麼長弓手一定有充足的箭矢吧?很可惜,不是這樣的。

究其原因,就是箭太貴了。

中原的箭矢供應一直很充足,容易給人一種這東西很便宜、消耗起來無窮無盡的錯覺。但哪怕到現代,好點的箭都不便宜,打廢了一支能心疼半天,在古代就更是如此了。無論在哪個地區,箭矢都絕對算不上廉價品,中原不缺箭純粹是因為人家先進發達,生產力高;其他文明,就沒有這麼寬裕了。

在英格蘭,製作和採購弓箭的制度,是比較成熟的——至少比絕大部分歐洲和地中海國家,都有序多了。由於英格蘭本土實在太窮,從國王到農民,想要賺點錢,都得靠出門去歐陸搶劫。全國上下利出一孔,因此,關於軍備的政策,也可以較為順利地推行。

急缺箭矢的時候,國王甚至下過命令,要求國內每隻鵝都要提供六根羽毛充當箭羽。一聲令下,全國的農民都去薅鵝毛……可以說十分“秦制”了。

而在這種模式下,箭矢依然很貴。100支充當箭桿的好木材,就要16個便士;成品還更貴,10打箭,120支,就要1個英鎊。算下來,一支箭就要兩個便士——足夠僱傭一個愛爾蘭長矛兵打一天了。

而且,和所有僱傭兵一樣,愛爾蘭人的工錢可以剋扣,但箭卻是沒法糊弄的。愛爾蘭人沒餉銀,沒吃的,依然可以堅持奮鬥一陣子,但箭要是沒做好,那是真的射不準。更何況,愛爾蘭人戰死了,這錢就不用給了,而箭射壞了,那就真沒了。

所以,用弓箭作戰,是真的不便宜——你這一拉弓,一放箭,嗖地一聲,就是一個愛爾蘭人飛出去了……這能不心疼麼。

貴還只是一種表象,價格看起來也只能部分體現供求關係。因為更多的時候,是有錢也買不到,因為真的來不及生產出來。用看得見的、看不見的手,都沒法把它變多。

1338年到1344年,英格蘭軍隊六年間得到的箭矢補充,一共也就13萬支。1344年到1351年,英格蘭軍隊則一共用了一百萬支箭,包括了1346年在克雷西和法國人決戰時的消耗。這之後,英格蘭就耗光了儲存,趕造的箭也補不上缺口了。

1356年,黑太子愛德華要求國內緊急補充兩萬四千支箭給他,以應對將要和法國人爆發的大戰。結果,王國政府連這點都沒能提供,因為老家那邊的庫存也早已耗盡,一根都沒有了。無奈之下,愛德華在普瓦捷,倉促與追擊的法軍交戰,長弓手很快就把最後攜帶的箭矢用完,甚至開始丟石頭來攻擊。

戰後,英格蘭人得到了大量贖金,資金寬裕了許多,趕緊四處採購。在1360年,恢復了28萬支箭的庫存。這段時間大戰不多,大家開源節流,儘量節省,用了二十年,還剩一萬多支,算是很不容易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