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其它小說>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 第四百九十六章 兵部戒備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百九十六章 兵部戒備 (1 / 2)

兵部院子裡,此刻也異常起來。

紫帳汗國中央,實際上有兩套系統。一套是兵部,下面管著各個行省的軍區,負責登記兵員、安排獎賞撫卹、進行軍械訂購和後勤物資籌集等等。一套是南北都元帥府,下面管著各個戰團和軍需倉庫,負責集結軍隊,編制集訓計劃,和運輸線安排之類。

如果發生大戰,還會另行組織一套指揮機關,一般習慣稱為幕府。劃撥過來作戰的軍隊,就接受幕府的指揮。戰場內外的排程,軍需物資的發放和索取,都是這些人在進行管理。

在剛建帳那會兒,實際上只有一套指揮機構。疆域擴大之後,也只是各家都有各自一套機關,相當於好幾個中央軍事機構,大家分別負責不同方向。後來,海倫娜太后陰謀廢黜了最大的世侯李家,為了抵消他們的職能,把前線和後方兩部分分開,各家的幕府也就只管前線,不再幹預地方人事安排和招兵、生產了。

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因為,現在的戰爭越來越複雜。單靠擺賽汗本人,或者派出指揮的大將,帶著一些親信幕僚,已經越來越不夠指揮大軍所需了。而且,像當年那樣,什麼都靠臨時動員公民,也不太現實。常備軍隊和特殊兵種的維持,也只能靠整個國家一起,才能承擔得起。

所以,幕府實際上也越來越脫離主將本身。到巴西爾三世的時候,因為征討東歐和南義大利的需要,他把幾支常備軍隊的編制正式確定下來。像之前凱旋式上出現的“巴西爾之錘”,就是這種軍隊。

他們打完仗也不會解散,而是一直維持著訓練,隨時可能出去作戰。指揮官可以單獨任命,但軍隊中的各種機構,自然也必須常設才行。實際上,已經成了一種有幕僚、無主官的狀態,形成可以獨自運轉的機構了。

而元帥府和兵部,也是那時分出來的。南北戰爭之後,南衙世侯名義上的首領,稱為南衙元帥,有很大的權力,已經幾乎可以包攬所有軍事事務。但時間長了,哪怕各個世侯自己,都覺得這個職務權力太大,很容易出問題,因此也拆分了不少。

後來,同樣是因為國土越來越大,管理越來越複雜,索性把整個軍隊的人事、行政部分,都拆了出來,讓原本一直是虛職的兵部,有了實際的職能。剩餘的那些,則設立南北都元帥府負責。希臘語裡,沿用羅馬的習慣,把兵部首領稱為軍務尚書,也是由此而來。至於元帥府,因為南衙勢力大,大部分時候還是南衙元帥負責,有時也會派其他沒上一線的高階將領指揮。這幾個月,因為南衙元帥張公亮隨著大汗出征了,就是戰帥在臨時負責。

現在,按理說是這幾個部門最忙的時候。戰爭剛剛結束,一大堆後續事情都要處理:戰爭中積累的功勞,要進行最後的核查與登記,然後按照標準,進行獎賞。有人陣亡、傷殘,要分發撫卹,還得通知地方官府,根據具體情況,對其家庭安排額外的照顧。

而且因為軍制問題,戰爭結束之後,整支軍隊作為一個統一的單位,會在凱旋後被正式解散。作為軍隊指揮中樞的各個幕僚部門,會轉回原來的機關。而大部分徵調來的軍隊,也會迴歸自己的戰團。

而對於具體計程車兵來說,哪些人留下來,哪些人回家,兵部也要和幕府的文吏對接,按照戰爭中的表現,和士兵個人的意向,進行登記。有些人會返回原籍,加入地方戰團;有些人會轉入常備部隊;還有些人則會直接退役。

加入地方戰團的人,因為有了實際作戰的經驗,往往可能獲得提升,這種人就需要進行記錄,把他們的作戰履歷檔案,調撥給當地軍府,好安排合適的位置。當然,也有人可能就此解甲還鄉,這時候還需要把履歷檔案劃給當地縣衙——因為紫帳汗國的退伍老兵,往往也是基層的吏員,甚至兼職教師,總之都是很珍貴的資源。

並且,汗廷往往在戰爭結束後,招募一部分老兵,前往新開拓地區,建立新的農莊。尤其是一些原本並非公民的人,盯上的就是這個機會。這次出征,阿勒曼尼地區就有很多當地人慕名前來投軍。他們大多是那裡的窮苦人,實在混不下去,只能找個新出路。他們沒什麼家底,也不在乎遠徙,因此很多人被安排到了克里米亞以北廣袤的羅斯地區,獲得土地,開墾農莊。這些年,已經有不少人搬遷過去了。

可以說,每一個士兵,都有不止一份案牘公文要處理。兵部和元帥府衙門,本身倒不會管這麼細,但整體的人員分撥、任務分配,肯定得他們來排程。

而其他東西,例如戰爭中收繳來的戰利品,也要進行整理登記,再分門別類進行回收利用或者乾脆廢棄。這些,同樣要由他們來進行管理。

更讓工作雪上加霜的是,現在汗廷已經有了對埃及動兵的意向。雖然還沒有正式下達命令,但大家都知道,地中海的冬季不適合航行,一開春,大調動就可能會開始。所以,也需要提前進行各種準備。這兩項工作,算是撞到一起了。

現在的戰爭,已經比古典時代複雜多了。雖然很多軍隊,尤其是歐洲人那種,在專業程度上,可能還比不過當年的羅馬人,但紫帳汗國自己,總不能去學他們。

調配每一件物資,都需要數不清的人齊心協力。

比如,運輸糧食到前線,就不是一道命令能解決的。在開戰之前,各個軍團還沒集結完成的時候,汗廷就會下令設立指揮機構,其中最重要的部門就是行軍總管府。府裡的幕僚們會連天加夜地算來算去,預計軍隊需要的各種物資。元帥府則會把下轄各個武庫、糧倉的情況進行匯總核實,與他們協調。

絕大部分時候,這些儲備物資是不太夠的,而且總得多留餘量。因此,元帥府會把缺額報給兵部,兵部則會根據自己掌握的各種資訊,去找戶部、水部、各個行省等各種機構,要求他們調撥。

一旦需求確認,戶部就會把糧食集中到兵部規劃、指定好的倉儲中心。這一步,是地方衙門或者他們徵調、僱傭的民間運輸者完成的。進入倉庫之後,元帥府會專門安排輜重隊,向行軍總管府指定的各個地點進行輸送。因為後方倉庫尚且能保證安全,但倉庫到前線集結地之間,往往就開始有敵人活動,需要進行專門的護送和路線規劃了。

前線軍隊有時候會指定一個集結地,但也有很多時候,各個軍團會分頭行動,多路作戰。因此元帥府需要儘可能調動自己掌握的有限力量,或者藉助前線守備戰團以及地方部隊的幫助,一方面也得儘量避免佔用寶貴的一線兵力,一方面又必須保證安全,儘量減少損耗。每次排程,同樣是非常傷腦筋的事情。等行軍總管安排各支部隊把東西都取走,他們才能鬆口氣。後續的分配和前線輸送,就有他們自己負責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