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剛開始發展時,CPU的主頻等同於前端匯流排fsb頻率,等同於裝置匯流排介面頻率。
再後來,前端匯流排和裝置匯流排介面頻率跟不上趟了,CPU的主頻成為前端匯流排頻率乘以倍頻這個時候的CPU外頻和前端匯流排的頻率是一致的。
而再往後,裝置匯流排的頻率也跟不上趟了,CPU的主頻等於外頻乘以倍頻,而前端匯流排是高於外頻的。
形象點說,CPU的主頻代表了CPU在一秒內能夠處理的能力,外頻可以看成是處理問題的流水線,而倍頻就是有幾條流水線。
這就涉及一個DIY愛好者之間的話題,超頻。
超頻的意義在於以正常的價格獲得尊貴的服務,而著手點無非是兩個,一是超外頻,而另外一個就是超倍頻。
相比起倍頻而言,外頻涉及的不僅僅是CPU,還涉及到前端匯流排和裝置PCI介面等,難度自然大了很多。
而在CPU設計上,這也是CPU強大的吞吐能力照顧其他匯流排介面的無奈之舉。
如果是簡單的倍頻設計,王岸然自然不會大張旗鼓。
“各位,可不僅僅是倍頻設計,在匯流排介面上我們也要重新設計,180奈米制造工藝,我們是先行者。
剛才谷總監也說了,1Ghz的CPU,現行的匯流排介面已經不能滿足需要。
不僅僅是fbs,序列匯流排介面同樣不能滿足我們顯示卡的需要,我們需要全新的設計!”
“全新的設計?”
王岸然點點頭,說道:“目前不光是PCI介面還是Intel現在推廣的AGP圖形介面,所使用的都是共享並行匯流排架構,PCI主機和所有裝置共享一組通用地址、資料和控制線。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在裝置增加的情況下,頻寬分配將急劇下降,並且多裝置之間也相互影響。”
怎麼解決?華芯可居的聰明人可不少。
在這個場合下,有多少人想在王總面前表現一把。
高階工程師朱朝傑說道:“並行PCI匯流排只有一個地址,所有裝置都是透過這個地址與主機進行連線。
在以前匯流排頻寬有限的情況下,採取這種方式確實是無奈之舉,不過現在CPU與橋接晶片效能迅速提升的情況下,原有的設計依然不能滿足需要。
我的設想是多地址共享主機連線,每臺裝置可以與主機進行通訊。”
王岸然點點頭,記下了朱朝傑這個名字,這已經把PCIe的特點表述的很清楚,與PCI主要區別就是,點對點的拓撲結構。
王岸然喜歡跟聰明人說話,一點就透,PCIE不僅僅是對PCI介面的擴充套件和補充。
對華芯科技來說,DDR記憶體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和Intel打起的太極。
而PCIe介面是華芯科技第一次和Intel打起了擂臺。
之所以選擇PCIe介面,不光是在顯示卡上,現有的PCI頻寬已經不能滿足需要。
更重要的是,王岸然現在就要佈局固態硬碟的發展,在介面上,IDE目前的速度最高只有66M,發展到2000年之後,才133Mhz,根本滿足不了固態的需要。
有準備總是好的,總不至於最後固態出來之後,再被Intel牽著鼻子走。
而這一天並不會太遠。
結束CPU產品論證會,下面的技術實現分析等前期研究,王岸然就不親自上馬了。
事實上晶片設計,王岸然也就是帶著做做,他的心思現在完全沉浸在晶片生產技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