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計算機不僅僅靠硬體,對於32路計算中心來說,軟體計算策略同樣起著關鍵的作用。
如何將32顆處理器的效能發揮到極致,這是一個非常有技術含量的問題。
處置不當,往往會形成“一核有難,多核圍觀”的景象。
而多處理器和多核處理器,在本質上都是為了,科學分配處理器或計算核心的算力。
在這一點上,王岸然的專業顯然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9102年,AMD銳龍處理器在單核效能雖然跟Intel有少許差距,但在多核處理能力上,完全是碾壓Intel的存在。
歸集原因,一是得益於優秀的zen微處理器架構,其二嘛,自然就是科學的平行計算的設計理念。
舉個簡單的例子,32個人去植樹,一共要完成320顆樹,最理想的狀態就是一人分配10顆樹,完成,收工。
但事實上就是,三十二個人互不統屬,系統分配完任務,32個人坐下來一商量,最後一致同意,由長的最帥的小明來幹活,其他人給小明當拉拉隊。
……
而解決辦法就是,在這32個人當中選一個帶頭大哥,帶頭大哥的任務就給,給剩餘的三十一個小弟分配任務,每個人領十個樹,多餘的再分配給十個人,這樣就跟理想狀態差不多了。
不過這個時候問題又來了,帶頭大哥發現,這樹有大有小,有的需要幾個人一起才能種下去,有的一個人可以很快種很多顆。
所以他要想辦法,怎麼讓這些人全部由活幹,這個辦法就是平行計算的核心。
當然,對種樹來說,彼此任務並無關聯。而32個人一起做一道菜,那就是新的模型了,這裡涉及到一個順序執行的問題。
你總不能先燒菜,燒好之後再撿菜洗菜吧!
那就亂套了。
王岸然將AMD在多核平行計算上的設計思想應用到32路並聯計算機上,他沒有選擇把其中一顆處理器定義為帶頭大哥,而是重新設計一款任務控制器。
充分發揮單指令多資料流的特長,每顆處理器在控制晶片下可以單獨訪問記憶體,處理器之間內建匯流排通訊,在多工協同上處理上,在統一的架構模式下執行。
測試的結果表明,技術上完全可行,而且效能優越。
達羅貝斯的底氣也是源於此,既然敢站在這裡和IBM打擂臺,自然對自家產品的效能很有信心。
而同樣有信心的可不止達羅貝斯一個。
IBM深藍超算的技術工程師布林喬亞先生表示不服。
今天,他同樣來到波士頓電子工業會展中心,向來自全世界的電子技術愛好者,隆重推薦自家的計算中心。
沒想到來自中國的未來科技,向IBM提出了挑戰。
IBM在半導體領域的尊嚴何在!
在美利堅吃瓜群眾的簇擁下,布林喬亞,在第一時間答應了他們的請求。
巧合的是,兩家的頂級配置都是採用32顆power 64處理器,加上1個G的DDR記憶體,事實上,得益於IBM良好的製造工藝,原華芯科技授權IBM的記憶體效能頻率可以達到200Mhz,明顯高於未來科技昆騰伺服器使用的166MhzDDR記憶體。
不過對於橫空出現的DDR記憶體來說,此時的計算機的瓶頸不在記憶體這塊,power 604處理器的匯流排頻寬只有166Mhz,再高的記憶體頻率用處也不大。
雙方可以說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IBM有自己單獨的power unix系統,而未來科技搭載的則是華微軟體最新的盤古2.0伺服器系統。
好在兩個系統的程式介面都是unix介面環境,這就不存在軟體相容的問題。
怎麼比拼?達羅貝斯拿出一款Doctor RU測試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