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他們在面對匈奴人時必須低下頭顱,夾雜在兩國中間的小國,就是順風草,哪邊的風大,就往哪邊吹,如果沒有風,就自尊自大。
只有南邊的鄰國,沒有這等的好處,只能摸摸鼻子,靠了過來。
這時候還沒有送禮物的傳統,畢竟大漢皇帝還阮囊羞澀,有那個錢送人,還不如來增進民生。
而皇帝收到的大部分材產,也是糧食。
只能砍幾家人頭的時候,才能收穫些令人眼睛一亮的物品。
“回公主的話,估計還是商稅的事情。”
錢汝君也沒有多想,脫口而出說道:
“商稅跟他們有什麼關係?”
話講完之後,錢汝君才想到,有什麼關係。
這些來到大漢的使者,很多人都還肩負著另外一個任務,他們必須把帶來的物資在長安賣掉,要不然他們連回家的路費都不見得能夠出的起。
大漢取消商稅很多年,突然收商稅,又跟之前不同,讓曾經經歷過呂后時代,被收過商稅的人,也非常不適應。
最不適應的,大概是鴻臚寺的這些使節,他們以前可不用繳交商稅,以前他們在需要繳交商稅的時候,他們就不在外面販賣,把客戶引進使館裡。
鴻臚寺的官員,必須監督他們的行動,他們不出去活動,還能節省他們的工作,所以他們公開在使館區做生意的事情,並沒有受到阻撓。
但是,等呂后商稅時期過去,他們又在外面租下商店,繼續做生意,生意比以前還紅火。
錢汝君建議的商稅,跟以前的作法不太一樣,不是一刀切,而是分成很多層級。
具體的差別,就要看你的規模,還有你賣的商品是什麼。
對大漢或者這個時間來說,都是頭一遭經歷這種事,而且錢汝君對大漢以前的商稅模式,也非常不滿。
把商稅的事情搞定,不只是國庫的稅收會增加,更重要的事,要造反的人,累積造反的資本,又更困難了。
至於農民起義,能成功的,多半找到財主,有人投資和沒人投資,擁有很大的差別。
如果自身的金錢不夠,你本身又沒有霸氣側漏,那麼造反成功的可能性不高。
至於搞笑性的造反,錢汝君不想要討論。
大漢皇室,就來過好幾次搞笑性的造反。
最後,造反的人,皇帝都還很煩惱該用什麼理由砍頭。
如果雜物和奢侈品一起賣,利潤差別大和小實在是差太多,你的商稅在繳納的時候,就必須分成兩個單元。
也就是你的產業最好不要什麼都賣,朝廷不會往低了收,只會往高了收。
也就是要商家進行專業化。
新的商稅,皇帝的瞭解層度,還沒有一般交通署的工作人員那麼多。
至於交通署這個名字,很快的要改成商稅署,至於商業發展,皇帝目前還沒有獨立成立一個署來管控的認知。
在他看起來,商人也是百姓,把他們交給戶部來管控就行了。
這次商稅會引起很多人的抗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管的“太寬”,商人作為百姓,自由度其實比一般人都要來得高。
所有做生意的人,就算你打游擊,稅官還是會找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