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況晚上睡覺出來也不需要把衣服穿在身上,因為在黑夜中,沒有人能夠看到他們,衣服就比較不會髒了。
這是平民的智慧。
平民的模仿,多半是模仿發生在身邊的事情,只要看到身邊的人,有了新發明,或者新經驗,他們就會試著模仿。
被模仿者,也不會敝帚自珍,很高興交待自己的本事。
但是模仿也有限度,如果模仿需要一些錢,始者模仿需要的物資,需要從外地購入,那麼就必須盤算一下,自己適不適合模仿,成本有多少,他們又能夠從中得到多少。
如果這些物資必須在外地才能夠找到,那麼在交通不便的這個年代,所有從外地取得的物資都是昂貴的。
除非你有什麼對方需求的物品,能夠跟對方交換,要不然,你就不具有模仿的條件。
貧富差距在這個時候,能夠清易的把人拉開間距。
想模仿的人,就算要模仿,也無能為力。
如果這個模仿不需要任何的代價,只要本身的勞動力,或者領悟能力,絕對不需要遲疑,他們認為領悟能力不夠,就能夠用勤勞來補。
而世間大部分的事情,也幾乎可以做到勤能補拙。
有些技藝,所以手就可以做到,尤其是技藝的事情,如果沒有辛勤勞動的心理準備,想要提高也不容易。
但是要辛勤勞動,不是你想要勞動就可以,有些技藝需要不斷的重複。
一個普通的農人,如果自家用不到他們又怎麼能夠辛勤的鍛鍊自己的能力呢?
他們也只能做到,可以讓自己用就好了。除非,他的技藝得到全村人的歡迎,必須不斷的勞作。
但是農村裡,請你勞作,也要有來有回,如果沒有辦法給你回報,你可能也沒有辦法一直做下去。
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田也要照顧,如果你不是地主老爺,基本上是沒有機會勤加鍛鍊的。
之所以不模仿並不是他們不願意模仿,而是他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能夠模仿,所以這個模仿就會有延遲性。
或者只追求能夠用得上就好。至於精緻,在一般農人身上,大概就不要太高強求,除非個人有這個天分。
身為一個穿越眾拿了這麼多的好處,錢汝君有覺悟,她必須為這個社會付出更多的東西。
才能夠回饋她拿到的好處。
好處,只要付出與回饋之間,它能夠有剩餘,在錢汝君的的賬簿,就是賺了。
錢汝君發現想要付出的時候,錢汝君就必須做以前自己最討厭的事情,那就是接觸別人。
因為即使是你想要替眾人做事。
但是世間的事情,沒有存粹的利益,有人得到好處,就有人得到壞處。
即使妳想要替別人做事。
你也必須徵詢受眾的意見,他的感受才能夠知道,同時他在受損的同時,也能夠知道,未來他能夠從你做得事,得到比損失更大的好處。
也就是知道,你這樣做究盡是好還是壞事情。
滿清末期曾有人要改善交通,於是開始修築鐵路。
但是被徵地的人民不滿了。
他們覺得修鐵路,會破壞他們的龍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