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貨,還以為跟你打得是大漢的商戰。
戰士的戰場上,沒一次的戰鬥都會有變化,同樣的敵人,再下次遇到的時候,會變得更弱,或者更為強大。
沒有變化,那是少數中的少數。
長安是引領潮流的地方。
平凡的時候,是人們在思索突破的前奏。
這次的大浪,雖然是皇帝掀開的,但是對商人來說,也是一種新的變局。
有了商稅,你們撐起了朝廷的運轉,才有說話的本錢。
小商人看不到其中的好處,難道大商戶也看不到?
我只能說,大漢人太為愚蠢了。”
錢汝君的聲音雖然小,但是還是有說出口,說出口的話,自然就有人聽到。
大部分的人,只是嘲笑著錢汝君不知所謂的話。
但還是有幾個衣著乾淨的人,從錢汝君身邊走過,對錢汝君說道:
“公子也是一個明眼人。但是說大漢商人蠢還是太過。朝廷政令傳達下來之後,還是有兩成商戶表示支援,並且積極配合官方查稅的官,完成稅務造策。準備在規定的日子裡繳納。”
“那是,把過錯擴及到全體是我的過錯。”
“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跟錢汝君講話的人,看來也是有文化的人,對於他們又勸導了一個人,感到非常的欣慰。
他們的任務,似乎實在時常裡遊蕩,跟不同的人說話,說明他們心中的理念。
並且說明他們的判斷。
皇帝劉恆曾經宣佈,大官和學生,不得妄言,但是對於長安城的一般百姓,就算他們談論大官或者是皇室內部的是非,他也樂呵呵的看著。
似乎,他們可以從這些話,看出有什麼勢力在活動,或者民間又自發的發出了什麼樣的聲音。
至於有關於他們的八卦,只要不是太過過分,不是來自於有心人的挑撥,皇帝也只會與民同樂。
同時,對民間的流言,歌謠,他也會多所採集,用來判斷民間的大勢。
但是皇帝發現,如果民間開始流傳外地的是非,其實多半都是有心人的流傳。
百姓幾乎很少有踏出城的機會。
頂多跟城外的友人交流,即使得到外地的傳聞,也會是陳年舊聞。
他們也知道,所以如果是新聞之類的訊息,他們就不太在意。
如果有農作或者其他生活的改進,他們會很快模仿學習起來。
這個時代,還沒有人用智慧財產權來賺錢。
改裝過後的錢汝君,沒有跟他們對談的權力,錢汝君認錯之後,他們就離開了。
他們覺得,錢汝君改扮的男人,之後應該會對他們的話,加以思索,並且得到啟發。
錢汝君沒有得到任何啟發,她只知道,很多事情,在發展的時候,超乎她的想像。
幸好,主要狀態還是跟錢汝君預測的差不多。
錢汝君學堂的學生,也發揮了極大的功用。
在大部分的人都認真的工作的情況之下,就算少數有心貪婪的人,也會壓下,免得被人舉報。
皇帝這個動作,雖然會打草驚蛇,因為沒有辦法全面展開。
但是卻是皇帝劉恆,清楚的認知到,現有多少人手,而鋪開的動作。
至於行政命令,皇帝並沒有下達。
他給現有的官員一次機會。如果他們能配合長安城這邊的動作,在未來,他們才不會偏離權利的核心。
皇帝認知道,除了部分的工作之外,大部分的工作,都須要專業的人來工作。
而這些學富五車的人,不見得有足夠的能力去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