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汝君開始思考,人民需要些什麼,如何能讓大漢朝廷和人民幸福之間取得平衡。
百姓不能被當成豬狗,如果人只有活下去一個念頭,那麼,錢汝君還真的不知道活下去,還有什麼意義。
再次見到皇帝的時候,這一次,錢汝君變得有點火爆,不像之前,總是給皇帝帶來好訊息。
“工匠都被大漢朝廷聚集起來,沒有自由活動的權利。
朝廷需要很多工匠來維持活動。
但是民間的生產也需要很多工匠。
如果工匠在民間發展出一個可以增加農產的物品,那麼朝廷的稅收,將因此增加百分之二十。
用這百分之二十的錢,支付給工匠薪水,興建現在興建的各種工程,還措措有餘。
工匠體系,也能夠納入稅收,這樣到最後,稅收還能增加。
金麥城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民間幾乎沒有成熟的工匠,除了金麥城竭力培養的以外,他們也不是真正的工匠,只是上班族。
所以,不算在其中,何況我也沒有把他們當為工匠。
擁有工匠這個身份,在大漢是一種悲哀。”
錢汝君偷偷的在心裡說道,在傳統朝廷統治的歷史上都是一種悲哀。
“我不願把他們視為的匠籍,他們也只有製造分解部分的能力。
我更願意叫他們上班族。
因為工匠都會被朝廷收編,雖然他們可以憑自己的技藝賺到錢,但是替官方做事可沒有錢可以賺。
但是依照規定,他們卻必須聽從指令,隨時出發替朝廷做事,路上的路費還要自己出。
這對他們來說,何其不公。
他們要遠離家裡,在路上耗掉半年,結果只有工作三個月。
剩下三個月,他們回家又能做什麼?
但是在外面,生活費這麼高……
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他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為困苦。
所以很多工匠都想要逃出大漢。
這是最為可悲而且可嘆的事情。因為,附近的國家能夠給他們優渥的生活。
他們承載著的是我們大漢的光輝,與讀書人所研讀的典籍沒有差別。
但是對於大漢來說,工匠卻是最珍貴的資源,如果我們的技術外流,那麼對我們來說將是一種災難。
或許你們不會認同,工匠外流是一種災旱。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好了,我的槍支製造,應用了非常多工匠的技術。
如果這個製造技術外流了,那麼別的地方的工匠就能夠製造很多的槍支,如果對方擁有比我們更多的槍支,他們將打破我們的河山。
兒臣請父皇三思,給予工匠們自由。”
皇帝劉恆的臉本來並不在意,這種危言聳聽的話,朝中大臣已經說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