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學堂的火熱,讓他們感受到極大的威脅。這種受威脅的感覺,表現在朝廷裡,就是朝廷受到一股壓力,必須成立一個廣收學生,培養後進的大學。不再一個博士收五十個學生。
在大學成立的過程中,他們不知不覺採用了一部分中央學堂的做法。這也算提前讓大漢的學校成立了。
賈寶就是在這樣子的情況下,混到一個太學生的名額。
太學,跟歷史上大漢的太學已經有了很多的變化。歷史的走向,或許在太學的興起時,產生了不可逆的轉向。
眼下,大學還在籌備期。這雖然是朝廷方面給出的意見,皇帝還是頗為贊同,甚至太學需要的經費,皇帝出了三分之二。
有出錢的就有話語權,以後太學的畢業生,要知道感恩的物件是誰。
不是朝廷,而是皇室。
皇帝這麼支援太學,是有原因的。他很眼紅錢汝君的中央學堂。
錢汝君設立女學堂,以及其後的中央學堂的時候,在皇帝的眼中,就是個笑話。他們學習的東西,在皇帝眼中,就是不入流。
經典,佔用他們學習的時間太短,甚至被刪節的不成鬼樣。有時候一些學者在讀中央學堂的標準解釋的時候,罵的狗頭淋血。
偏偏中央學堂每一次上課,都提到,這些都不是唯一標準,歡迎學生提出見節。好的見節,會被納入學堂課本里面去。或者成為學堂的書冊,對外流傳。
也就是說,這些課本不是一言堂。這讓一些學者很難受。
偏偏學富五車的他們,混不進中央學堂教學。學堂要的老師,要求頭腦靈活,對於學問,反而沒有太多要求。能看得懂書就好。上課前,他們會接受課前統一教育。
即使如此,學堂還是保有他們教學的自由。他們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教下去。如果真的讓學堂不能接受。學堂會找你談談,或者請你換個工作。
畢竟在大漢,總不能教一些革命之類的民主思想。
皇帝在設立太學的時候,不是沒想過按照錢汝君的中央學堂。但經過琢磨之後,還是不能照學。
皇帝想不明白,但總覺得錢汝君學堂教出的學生,目的在簡潔,也就是說,那些學生出來。不適合照顧全盤的大官,倒適合當個書吏。
一個國家出來的學生,總不能教一些書吏吧?國家的官員,雖然有地方的推舉,但畢竟不太夠。很多時候,任人惟親,都被朝廷的親族佔據了。
皇帝不是很喜歡這種情況。
不過,太學快要完成建立,但是皇帝看看一推薦的學生名單,也覺得不太對,這好像還是朝廷百官的親戚啊?跟他的想法不太吻合。
皇帝和錢汝君談感情,不知不覺從金麥城,談到皇帝最關注的問題。
錢汝君的想法不重要,只是給皇帝一個建議,提供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