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瀛聽到百里與歸如此問,仔細回想了下唐允習適才說的話。
這個問題對她而言,並不算難。因為之前很多時候,這些政事她和阿嶸或多或少的都有參與,所以她比世上很多人都要知道的多。
她認真道:“奴覺得唐侍君說的話,將帝王權威與如今五國形勢掛鉤,雖有些誇張,但若細想之下,確是事實。
皇權自古以來維繫著百姓生活,是百姓的倚仗。
一國若無人來當這君王,國中大事,若無人來當這個決斷者,則國,名存實亡。
可若為君者……”
百里與歸接著阿瀛沒有說完的說道:“可若為君者,無仁德之心,無治國之能,或如濯國國君那般殘忍無道,民亦不聊生。”
百里與歸終是放棄了那主張,畢竟她想法雖是好的,但眼下的局勢根本不能讓京昭君民同等的同時,又保證五國之中無戰亂、不動盪。
“奴子為奴,民子為民,官子為官……”
百里與歸想要打破這些,卻不知從何下手。
她是京昭的百里殿下,確也不能半點道理不說就來損害貴族的利益,都是她的民,她不會厚此薄彼的。
……
雖百里與歸如此說了,可阿瀛還是聽得出她語氣裡的惋惜。
但也僅限於惋惜了。
百里與歸不可能一意孤行,置京昭於水火的,沒有把握的事情,她不會做。
“主子,待時機成熟,總會有人將這個主張再提出來的。主子無需為此惋惜。”
無需惋惜。
百里與歸冷笑一聲,如今的京昭百廢待興,地方官吏仗勢欺人,朝廷命官仗權欺人,而世家之人也壓榨百姓。
可是否決了她一個主張,世家就會想方設法的否決下一個,如此,她又該拿什麼去改革?
民是江山社稷之本,卻不可以將其位置排在社稷之前。
現在的百姓,只能當任人宰割的牛羊,毫無縛雞之力。
這樣下去,百姓不堪重負,群起反之,而京昭也遲早會敗完百年來攢下的根基,國破家亡。
屆時,天下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