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李東和MIH的負責人也談了一次。
比起ABSA,MIH因為持股性質不同,其實打內心是不希望放棄滕迅,也不希望滕迅垮塌的。
ABSA持有的股份再多,哪天MIH的母公司Naspers手上有餘錢了,在質押期限到期之前,都可以贖回這些股份的。
所以滕迅漲的越多,MIH賺的越多。
反觀ABSA,他們每年拿到的分紅利潤,其實名義上並不是分紅,而是Naspers付給ABSA的利息。
兩者持股性質不同,利益收穫不同,考慮的事情自然也不一樣。
ABSA其實是迫切希望能用滕迅的股權,換來融資遠方的機會,得到超額的回報。
而MIH,其實更希望遠方這邊能失敗,給予滕迅崛起的機會。
然而,希望歸希望,如今的滕迅,卻是短時間內看不到這個希望。
所以MIH在前些天的股市當中,並未有什麼動作。
實際上,想有也難。
MIH的實力並不是太強大,他的母公司Naspers,目前的市值也才150億美元左右,08年營收也才30億美元,利潤6億美元不到。
Naspers的老闆,這幾年又在全世界各地併購投資了不少企業,實際上Naspers現在也沒什麼錢。
而按照專業人士的分析,如果滕迅本身沒有任何突破,只等著資本救援,想維持目前的股價不變,後續投入都是數億以計。
這個億,是美元為單位,而不是港幣。
4號一天,為了維持55港幣的價位,滕迅砸了12億港幣進去,這筆錢,哪怕對於Naspers也不是小數目了。
馬華騰敢博,投資機構不敢。
對於定位於PE或者VC的機構而言,及時止損是很有必要的,添油戰術則是兵家大忌!
很少有投行會在投資的企業遇到危機的時候,不停地進行支援,落井下石才是整個行業的大趨勢。
不過MIH的確捨不得放棄滕迅,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股票,幾天前甚至價值高達70億美元,相當於半個Naspers集團了。
現在說放棄就放棄,誰能捨得,誰能甘心?
李東給出的條件,也不是無條件的補償,還是融資的手段。
融資,其實也是風險的代名詞。
PP上市,真就能創造比滕迅更大的價值?
融資PP,目前遠方定價就不低,最後就算創造了奇蹟,回報率又有多少?
算賬,是所有投資機構的本能。
算來算去,MIH都發現,拋棄滕迅,投靠遠方,回報率是遠遠不足的。
可同樣的,不放棄滕迅,也不投靠遠方,最終要是滕迅自己慘敗,那他們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虧損更嚴重。
如今的形式是,要不挽回一點損失,要不就全部虧光。
當然,還有最後一種可能,滕迅還能站起來!
只要滕迅還有翻盤的希望,那他們繼續支援滕迅,也能獲得更大的利益,這是目前所有可能中回報最大的一種可能。
抱著最後一絲期待,MIH的人雖然和李東談了很長時間,最後依舊沒有給出肯定答覆。
臨出門的時候,對方負責人甚至說了一句標準的漢語“和氣生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