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個?那你可以走了,我沒放在心上。”
“那您,您……”
“我說沒事就沒事,出去吧!”
“好吧,您早點休息。”
陶宇無奈,溜溜出了門。
小堇撇了撇嘴,拿起書本繼續翻看,這書用的是繁體字,還是豎排,閱讀比較費勁。她剛看完兩頁,也就是前面的自序。
作者叫袁松子,清末的一個遊方道士,活了很久,曾在新平住過一段,被李潤之奉為上賓。
他沒啥大本事,就是喜好研究古籍,周遊天下,對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非常感興趣。而這本《化龍說》,屬於雜談類,就是考據“龍”這種生物,到底存在與否。
龍,可能你們沒見過。
對於它的起源,早期的說法是:黃帝打敗炎帝和蚩尤後,巡閱四方,合符釜山。就從各部落的圖騰上各取一部分,組合起來,於是形成了龍。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史前文化遺址中龍的發現,這說辭基本無人提及。
而之後,又開始從生物學的角度探討,說龍是有原型的,只是古人將其誇張化了。
其中最有影響的是蛇說,比如聞一多就考證過,龍圖騰的原型是蛇圖騰。還有的認為原型是鱷魚,是蜥蜴,是馬,甚至是雷電所化。
理由便是這個異體字:竜。
這本《化龍說》的角度就比較新穎,它是從古籍和道家的理論去解釋,略顯隨意,小堇卻看的津津有味。
袁松子首先提到了龍書,相傳伏羲氏時,有龍負圖出河。伏羲便以龍紀事,創立文字,稱龍書。
之後在帝舜時期,便有飼養龍的行為,“當舜之時,人來效獻龍,求能食之。”
然後歷朝歷代皆有見龍的記載,到了唐朝時更為詳細:“舒州桐城縣百姓胡舉,有青龍鬥死於庭中。凡長十餘丈,鱗鬣皆魚,須長二丈,雙角各長二丈。”
再有清朝,準確到了某年某月,“五十六年六月,莒州赤龍見於龍王峪,先大後小,長數丈,所過草木如焚。”
最近的一次則在民國,便是非常著名的“沒溝營墜龍事件”。
這些內容,有的近乎神話傳說,有的確在典籍中記載,袁松子以一種放飛自我的狀態,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他說在先秦階段,人道大興,那些真人、至人、神人等等,常乘龍周遊四海,傲遊太虛。那時的龍,是作為三轎的:一曰龍轎,二曰虎轎,三曰鹿轎,屬於大能的乘騎工具。
後來人道衰,仙道起,龍的作用也開始變化,尤其在民間,龍開始慢慢神化,逐漸出現了五龍信仰——金木水火土。
而後更被皇帝拿來做營銷,什麼人龍合一,自詡真龍天子巴拉巴拉。
其實在夏國本土,最初都叫龍神,沒有龍王的說法。這是佛教傳入之後,與本土結合,才變成了龍王。
袁松子就認為,從上古至今,隨著修士的能耐越來越小,龍的品級和德行也越來越差。因為以前沒人把它當神,都是坐騎和食物……
最後他還將龍細分,包括虺、虯、角、螭、蛟等十幾種,似模似樣。
總之呢,袁松子經過一番掰扯,自己得出結論:龍,即天地之精,應感而生,是肯定有的。
“……”
當小堇放下書本,不知不覺天光大亮,已是次日清晨。
她啪的往後一靠,兩條大長腿擺在桌子上,凳子腿翹起,一晃一晃的閉目思考。倘若五年前,自己看到這本書,必是無稽之談。
但現在麼,如果用靈氣的理論解釋,誒,貌似還說的通了。
(晚上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