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處的沙漠中,有三種同域蜥蜴,它們獵獲物的大小,剛好按三種蜥蜴大小的不同而錯開。
在某處的雨林中,生存著14種鴿子,可按大小分為四組,又剛好攝食大小不同的四種果實。
這便是天然的資源分配——為了保證自己的生存優勢,減少同種的競爭消耗,而形成的對資源選擇方面的差異。
自然界的分配,由自然競爭決定;人類社會的分配,由體制和意識決定。
它有一個基本原則,永遠是強勢方佔據多數,弱勢方佔據少數。
科學家的願景很美好,希望人人可得,但他忽略了兩個問題:一是資源量,如果他們種不出足夠的稻米,養不出足夠的魚肉,這個分配必然會從上到下順次遞減。
二是上層意識,就是官方希不希望,把這種資源普及下去。
對這兩個問題,顧璵持謹慎態度。
當然,他要講的也不是這些,所以略提一下,便進入正事:“這塊石頭,它之前的形態,或許是你們說的白雲母花崗岩,什麼建築材料。不過現在,它有個最重要的價值。”
“什麼價值?”仇綸被激起了莫大的好奇心。
“它裡面的靈氣非常活躍,我可以直接吸取。”
顧璵把玩著那塊石頭,解釋道:“修士的修煉,靠的就是吸取靈氣淬鍊自身,有了這個東西,吸取的速度就會翻倍,消耗後恢復的速度也會增加。”
“噝!”
仇綸瞬間就明白了,光憑此種特性,這石頭已然具備了成為價值衡量單位的資格。
並非說它是貨幣,貨幣本身沒有價值,是因為有國家的信譽做擔保,才使得擁有者與市場達成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才產生了貨幣。
而石頭本身就具有強大的價值,更類似原始社會的以物易物。
仇綸的聲音都有點發顫,問:“它,它的活性度是多少?”
“我建議不要跟那些東西攪在一起,最好另立一套資料。”
顧璵想了想,道:“靈氣復甦才幾年時間,這石頭雖然不錯,但以後應該會有更好的。乾脆就拿這個做基準,同樣是1。”
“這個……也可以,日後再慢慢完善。”
仇綸沉吟片刻,點了點頭。
倆人悶在屋子裡談了好久,直到天光微亮才各自休息。
仇綸畢竟年紀大了,有些支撐不住,一覺睡到中午才起床。起來後也沒幹別的,親自操刀,給上頭寫了一份長長的報告,重點便是礦石開採和土壤農作物種植。
老頭子不太通人情世故,責任心卻極強,偷摸留了個小心眼:生怕某人見利忘義,做些齷蹉勾當,特意讓上面加派人手,以保安全。
至於顧璵呢,老實講,壓根沒在乎。
那石頭重在功用,並非品質,他自己食氣的速度都比拿石頭強。而且石頭出現的機率應該不大,鳳凰山和峨眉山就沒有。
天山倒有青玉石,但活性度較低,算不得同種類。
…………
不知不覺,顧璵和專家團已在山裡奮戰了一個禮拜。
以山洞為中心,輻射開去足有幾十公里,都是勘察範圍。幾乎每一天每一刻,都會有人從各個地方帶回樣本,然後實驗檢測,記錄資料。
天柱山有動物、植物、礦物等資源,共計千種以上。有如此龐大豐富的原始樣本,一個略顯粗糙的資料庫才能慢慢搭建起來。
他們不可能像顧璵那樣,1、2、3的劃分,肯定要系統化、規則化,才能作為一門新專案來研究。
比如那些怪魚,已經命名為短尾鋸齒魚。
比如那些石頭,已經心照不宣的變成了靈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