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叔自然繼續兼任騎兵第一千總部的千總。
但威武軍因為馬匹數量不足,所以,雖然騎兵部隊依舊也跟著步兵一起升為千總部,可依舊還是隻有五百餘騎。
而特務兵則編為直屬特務局,由李玉華擔任局正,明坤擔任指導員。
除此之外。
威武軍直屬的軍隊還有一個警備局與步炮協同局。
警備局則由範四遠擔任局正兼指導員。
而步炮協同局則由熊知遠擔任局正兼指導員。
因陸遠打算讓張嘉峻準備在接下來去河南原武縣一帶發展威武軍第三個基地,所以,陸遠便讓顧和生接替了張嘉峻的相應職務。
但內衛司則由屠大柱暫時管起來。
威武軍一擴編,許多官兵都升了職。
不僅僅許多官兵升了職。
許多民事官員也升了職。
蕭仁可、黃秋彤、陶木三位已被分別任命為平山、館陶、堂邑三縣的縣知事。
而商運祚則兼任了文登縣的縣知事。
威武軍從此開始也有了自己的民政地方官員。
每個縣,陸遠則按照自己威武軍總部的方式對地方政權進行了改組。
首先是分成內務、民務、公民大會、議事處死四個班子。
其中,內務首腦稱知事。
民務首腦稱僉事。
公民大會設議長。
議事處設主任。
自然也有相應副職。
內務負責地方官員內部忠誠度,具有最終決定權。
而民務則負責所有關於民政的具體事務,公民大會則是由選出來的公民決定下一屆的民務僉事。
議事處不過是陸遠給一些願意接受服從威武軍管控的地方士紳的一個參議正事的機會。
這樣做既是為了穩住他們,也是為了利用他們當中一些人的才幹。
畢竟知識還掌握在他們這些人的手裡,他們也代表著一部分民意。
何況威武軍本身就不是農民軍,自然也不會把他們排除在外。
正因為此。
一些不是威武軍系統的地方鄉紳與手工業者還有基層幹事也有機會升了上去成為威武軍體系的官員。
而使得軍民都因此非常高興。
一些士紳甚至開始向陸遠身上投資,而主動拜見陸遠,甚至還有暗地裡勸進的。
陸遠自然沒有答應,而是委婉拒絕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道理,他還是懂的。
但也有些人對此事是不高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