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遠在技術人才管理方面實行了學徒制度,即要求每名師傅都得帶五名學徒,而且必須把自己的技術無條件傳給學徒。
如果學徒學好一門技術,對應的師傅和學徒本人會得到一次一兩銀子的獎勵,學徒的學習時間暫定是一個月。
如果一個月以後學徒還學不會一門技術,學徒會被降低一半的待遇,對應的師傅也會被罰銀一兩。
如果三個月以後學徒還學不會,學徒則被開除,對應的師傅則被罰二兩。
陸遠這樣做目的是為了防止這個時代技術工匠普遍的家族式傳授技藝傳統與藏私行為。
陸遠如此做,才能擴大自己的技術團隊。
也因此,左鐵臂將鑽槍管的技術都毫不保留的教給了自己的五名學徒。
這五名學徒一開始就擁有了自己的獨立機床進行鑽槍管操作。
如此以來,陸遠的槍械組一個月可以鑽出十五根槍管。
陸遠還是覺得慢,乾脆把這五名學徒也直接升為準機械師,讓各自帶五名學徒,這樣一來便是二十五人負責鑽槍管。
好在鑽槍管技術難度不大,重點在於細心與耐心,畢竟需要準確地鑽出光滑勻稱的槍管。
所以,不到五天,這二十五人都能獨立鑽槍管。
陸遠的槍械組也因此在一個月後鑽出了八十多根槍管。
這裡面有已經技術掌握成熟的準機械師可以一個月多鑽出一根或兩根槍管。
在此期間。
負責打造燧發槍機的左鐵臂也開始帶著新招的五名學徒打造燧發槍所需要的燧發槍機。
燧發槍機與火繩槍的原理差別不大,只是燧發槍需要用擊錘擊發燧石進而引燃火藥。
所以製造燧發槍機的速度很快,基本上一天就能製造出一把。
準確地說是組裝,因為陸遠設計了一條流水線的槍械製造過程。
擊錘是由另一名準機械師賀麻子在負責製作,而彈簧依舊由楊鐵匠所在的機械組製造,槍機組裝才是由左鐵臂負責。
整個燧發槍的製造過程中即便是機械公司主管左鐵臂也只知道槍管制造技術和彈簧製作技術、以及燧發槍需要哪些零件,而不知道鑽孔機床的製造技術也不知道彈簧鋼即高碳鋼的冶煉技術。
如此以來,陸遠也不用擔心這些技術人員到時候其中一人叛變後會造成敵人科技實力大幅度增強的現象發生。
當然,左鐵臂等人現在也無比忠誠於陸遠,因為他們現在也知道自己現在要想出去單獨幹是不現實的,因為他們現在製造的任何一項聞所未聞的新巧玩意兒都離不開整個陸家工業體系的支援,更加離不開陸家最高的統治者陸遠。
陸遠繼續擴招著技術人員,光是左鐵臂所在槍械組的組裝車間就擴充為了三十六個車間,每個車間一名機械師或準機械師外加五名學徒。
到了崇禎十年年底,陸遠的機械公司已經可以每日量產五十把燧發槍,這還是受到槍管車間的速度限制的結果。
崇禎十年十二月中旬,陸遠的威武軍已有八十把燧發槍,威武軍不會全部組成火器兵,所以這八十把燧發槍用於前期訓練和作戰已不成問題。
至於如何讓威武軍進行陣列操練從而把威武軍的戰鬥力發揮到最強地步,陸遠也不是沒有章法,因為已經具有近代步兵操練性質的戚家軍已經給了他模範左右。